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读:随着大波毕业生进入职场,一些职场“老油条”也开始考虑跳槽了。而作为一名产品经理,可以将求职面试看做是一个需求,这样条理会更加清晰。本文作者从自身工作经验出发,对此展开分析,与你分享。
求之于势,不责于人。
昨天和老板喝酒,借着酒劲,我斗胆问了一句:领导,您是怎么从万军之中选到这么优秀的我呢?
领导瞪了我一眼,不假思索的说道:因为你便宜啊,哈哈,没有啊,其实是你写的那本“书”打动我了。
书?
这个故事很大,你们忍一下,喝杯茶,听我慢慢编。
01 为何离职?镜同学近十年工作经验,期间一共换过三份工作,先说个人感受:每一份新工作都使我更上了一个台阶。
关于为何离职,社会鸡汤口味多样:有人说,选择大于努力,你必须得抓住好的风口,因为你是猪,你自己飞不起来;也有人说,赚不到钱就赚经验,赚不到经验就赚资源,都赚不到就离职吧;还有人说,怀抱希望而来,却一点一点积累失望,失望攒够了就离开了。
大哥,你是了解我的,我不爱喝鸡汤,我喜欢被动。
离职我以为有两个参考标准,一是是否换赛道;二是要考虑个人投入产出比。
首先,是否换赛道。
其实这个很容易理解,就如我们高考选专业稀里糊涂一样,大多数第一份工作也并没有清晰的规划,随着阅历的增加,个人对于未来发展的追求和路径越发清晰,当发现现有的工作并非人生追求时,便会萌生离职换赛道的想法,就像我第一次换工作,就是从硬件设备制造转到了互联网产品的赛道上来了。
其次,个人对公司的付出与公司对个人的赋能,二者的比较。
一直以来,我有一个观点:建立对等关系的基础,是持续性的价值交换。与人交往是这样,同公司更是如此,你若想成为下棋人,首先要有足够的价值贡献,在这个基础上,公司有义务要对你有赋能,钱、经验、资源、上升通道等都是赋能的表现。
做多年人力资源的朋友,有次跟我讲过三句话:公司发现员工创造的价值,匹配不上公司的投入时,肯定会毫不犹豫的优化处理,或辞退,或调岗,或降薪;而当员工觉察到,公司赋能不如其付出时,大多数员工会被动等待,找借口、推迟考虑、顺应现状等,只有少数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离职。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大多数人员根本意识不到公司对个人的成长赋能远远不如自己的付出。
所以,当你能够意识到,你为公司付出很多,公司赋能你很少,长期持有价值不大,认真评估属实后,便是你离职的时机。
你可能会说,公司未来会上市啊,将来会大幅涨薪啊,领导说会给你升职,等等,这些本质上也是公司对你的赋能,只需要加权计算后与你的付出相比较,明白了这个道理,再做离职决定时也便更加科学和理性,那就不会冲动离职,也不会逆来顺受等待了。
正如查理芒格所说:人们在感到困惑或压力时,尤其是既困惑又有压力的时候,最容易受社会认同倾向的影响。所以,独立的分辨力尤为重要且有价值。
离职的纠结就是困惑与压力的集合,更需要独立的分辨力,有了上述两点依据做参考,希望对你也能略有启发。
02 离职准备已经确定要离职时,有几点经验可供参考。
1. 择业规划我在上次换工作时,首先做了个规划,我当时的思路是行业>公司>岗位,实际上,在我第一次有换工作的闪念的那一刻起,我便有意识的去了解所处行业的知识,因为还打算在互联网内生存,所以当时就从B站关注了很多个up主,主要是互联网知识区,差不多算是开了天眼,让我在十八线城市也能跟上世界的节奏,也让我对互联网的行业背景有了更深的认识,按照这个思路我制定了一个简单行业规划,并进行了深度的调研分析。
2. 离职申请一般情况下,公司都会有离职交接期,根据岗位不同,交接期时间不一样,一般为一个月,主管领导以上为3个月,所以,一定要提前向公司明确申请、备案,这个前提时,一定要拿定主意后再申请,要牢记开弓没有回头箭,一旦申请离职后,一定要辞职,不管是公司挽留还是个人犹豫,从社会调研结果反馈来看,申请离职后留下来的大多也会在3个月内再次离职。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