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结构化思维可以快速加工处理繁杂的信息,并且提炼出核心观点进行表达,让你的听者更容易懂你。
在日常工作中,你是否会遇到以下场景:
如果你有以上几种情况,那就需要刻意练习一下结构化思考与沟通!
1. 职场中的那些沟通其实,我接触过的3年以下的职场人(包括自己刚工作时),很多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沟通时表达不清,主次不分明,不能让人快速明白在讲什么。比如,老板问,这次活动怎么吸引更多用户参与?
如果没有结构化思考,可能会说:
“嗯,发红包?海报做的吸引人一点?做个裂变活动就可以快速吸引用户……”
如果进行过深入的结构化思考,可能会说:
“常见的用户吸引的逻辑主要是五种,分别是:概率性获奖刺激用户发生特定行为、价格优惠刺激、竞赛、完成xx行为拿走xx奖励、让用户参与创造某个有意义的事件。
根据业务特性,我们更适合用后面两种吸引逻辑,对于第一种吸引逻辑,我们可以采用… …,对于第二种吸引逻辑,我们可以采用……”
上述两种说法没有对错,只不过,前一种听完后感觉还是很散,不知道如何做决策,后一种听完后,会觉得有逻辑思维和全局观。
2. 结构化思考的重要性这种结构化思考和表达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刻意练习去快速获得的,无论是之前做用研,还是现在做运营,我都深有体会。我记得刚进入职场那会儿,看的第一本书就是《金字塔原理》,当时看完后觉得逻辑很清晰,在之后做用研的过程中,无论是写报告,还是公开场合讲报告,都会让自己按照书中的方法论去尝试。
直至汇报对象到CEO时,我才更深刻感受到结构化思维的重要性,因为老板没有那么多时间去听你长篇大论叙述过程。
世界顶级的咨询公司麦肯锡要求每一个业务员,都必须有30秒向客户介绍方案(清晰地直奔主题和结果)的能力。
麦肯锡认为,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多记得住一二三,记不住四五六,所以凡事要归纳在3条以内。这就是如今在商界流传甚广的“30秒钟电梯理论”。
通过结构化思考,有结构、有规律地表达出来,可以让你的思考问题有逻辑、解决问题有效率、与人沟通更清晰。
3. 自下而上思考 vs 自上而下表达那么,结构化思考与沟通究竟是什么样的?
我先抛一个结论,再用案例来说明。我理解的结构化思考与沟通主要是两大块:自下而上的思考和自上而下的表达。
简单点说,就是自己先把搜集的信息、数据等按照某种逻辑进行归纳分组、抽象概括,总结出主要思想。
然后在给别人讲述的时候,先说结论再说论据、先说框架再说细节、先说重要的再说次要的。
自下而上的思考主要是四步走策略:
step1:在构思时,列出想表达的所有要点;
step2:将各个要点进行分组;
step3:找出各要点之间的逻辑关系;
step4:得出结论。
举个常见的例子:
马上要策划一场618大促的活动,作为运营的你,已经规划好了方案的大体思路和方案,你需要约产品、设计、业务部门A、业务部门B四个协作方一起沟通,产品说周二下午的时间已经被预定满了,周三周四都可以,设计说周三上午11点之前都有设计评审会,业务A说周三晚上才出差回来,业务B说周四上午可以。此时,周三和周五的会议室已经预约满了,周四还可以预定。
step1:列出要点本质
产品同学今天不行
设计同学周三11点之后可以
业务A周四之前不可以
业务B周四上午可以
会议室周四可预约
step2:将要点进行分组
前四个要点都是和参会人员的时间有关,可以分为一组,第五个要点是和参会的地点有关,可以分为另一组。
step3:找到各要点的逻辑关系
在归纳各个要点,并进行分组时,只有以下三种逻辑顺序:
时间(步骤)顺序:确定前因后果关系。
比如,我们复盘一个活动效果时,可以从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的时间顺序进行组织逻辑。
结构(空间)顺序:将整体分割为部分,或将部分组成整体。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