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思考是一种思维的探索活动,我们经常都处于思考状态,但是有一些思考确是做的无用功;本文作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分享了关于“思考”的一些判断和理解,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大多数人其实是懒于思考的,我自己也是;有时候和别人沟通的时候,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思考静止了,这并不是一件好事;于是最近就去看了些批判性思维相关的东西,觉得有些东西挺有意思,和大家分享下。
一、成为一个完整的思考者首先大多数人肯定是懒于思考的,毕竟耗神又费力,而且又没有什么直接的效用。
而且在这样一个四重境界中,有的人可能处于第一重境界:
不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不知道;
知道自己知道;
不知道自己知道。
没有什么好或者不好,这是一个定义标准和价值观的问题,不在我们讨论的范围内;本文是想勉励自己,以及正在看文章的你,让我们成为一个更好的思考者。
大多数人思考质量低,无外乎这两点原因,一是知识储备不足,二是思维方式受限。
知识储备比较好理解,这是我们用来思考的输入原材料,没有好的输入,自然就没有好的输出。
思维方式就是我们思考的方式,有很多好用的思维模型,比如查理芒格的多元思维模型、5W1H思考等等。
我理解的一段完整的思考包括论题+结论+论证:
论题:我们在讨论什么;
结论:给出来的回答是什么;
论证:得出来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只有当这三者都有,且是相互呼应的,一段思考过程才是完整的,或者说至少是自洽的,下面我们来分别看一下。
二、对思考的再思考当我们知道一段思考过程包括什么之后,就能针对各部分再进行单独的思考和审视了。
1. 论题论题就是我们在讨论什么,首先需要明确我们讨论的是不是同一件事情,以及我们讨论同一个概念的时候,各自的理解是否一致;不然就是鸡同鸭讲,不在一个频道上,根本无法沟通。
以产品经理这个职位而言,由于没有明确的标准,不同行业、公司、业务的要求可能都不一样,所以评判的产品经理是否合格,以及优异的标准也不一样。
有的人可能觉得会画原型就是产品经理,有的人可能觉得还要有产品sense、数据分析技能,有的人可能觉得要能独立负责一款产品,懂运营,能带团队等…
生活中也好,工作中也好,不少场景下都会遇到大家争论了很久,然后发现大家讨论的不是同一个东西的尴尬局面;所以在我们争论前,先确定我们是在讨论同一个东西。
2. 结论结论就是针对这个论题,给出来的回答是什么。
比如上司提议了一个新的产品需求,Ta觉得靠谱,需要做;而你觉得不靠谱,不值得做,你给出来的结论就是不靠谱,不值得做。
那么问题来了,你怎么证明你的判断是合理的,如果你只是感性的说我感觉、我觉得、我认为,那大概率是会被否决回来的。
为了让你的结论有信服力,你需要展示你结论的推断过程,有哪些数据、事实可以支撑你的结论。
这里面需要警惕的有几点:一个是结论和论题是否匹配,一个是有没有结论先行,一个是有没有偷换概念。
先来说结论和论题是否匹配,就是我们平常说的要避免答非所问;有时候回答的人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在答非所问,有时候回答的人是刻意的在避重就轻。
比如之前在某节目中,某导演针对抛出的问题就在避重就轻,回答的逻辑很自洽,但就是没有回答提问者提出的那个问题。
再来说结论先行,你是先有了一个结论,再去找支撑你的各种信息和数据,还是说你是先搜集了一些信息,然后经过分析推理,再得出这个结论的;前者典型的职业是律师,后者典型的职业是侦探。
比如我们平时在做AB测试的时候,真的需要AB测试么?还是你已经有了结论,只是需要这个数据来支撑你来说服谁。
最后是偷换概念,就是用相近的东西或者重新定义的方式把论题中的定义给换掉。
比如黄执中打辩论的风格就是先重新定义论题,然后按照自己的方式再来打辩论。
3. 论证论证就是得出来结论的依据是什么?有时候和别人沟通的时候,对方抛过来一个观点,我就会问Ta,你得出来这个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比如,以下两种说法你感觉哪个更有信服力一些:
说法一:行业不景气啊,我和身边的人都有类似的感受;
说法二:行业不景气啊,根据XX数据,最近几年互联网用户的规模都不怎么涨了,使用时长也没明显的提升了,XX公司都进行了缩招,新出现的公司和业务数量也都明显降低了。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