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读:在工作了几年之后,很多人会因为工作的枯燥,项目的无法推进而产生自我怀疑,本文作者就是其中一位。他甚至会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产品经理,质疑自己的专业能力。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他又是如何想通的呢?作者分享了他的故事,一起来文中看一下吧。
本文受梁宁课程同理心系列的最后一课《自我与自律,哪一种更贴近产品精神?》的启发,产品工作的实战内容内容,更多的是自己对产品经理这个岗位的思考。文章难免有不足之处,烦请各位朋友指出~
其实,早在2017年裸辞的时候,我也曾如此问过自己。缘起一位面试官对我的炮轰“我觉得你不适合做产品了,可以考虑其他岗位了!”(目前这家公司已经倒闭)回顾当下这段近两年的工作经历,我发现了自己在“项目”内有些“自律”,在“项目”外有些“自我”,按照俞军的说法就是我的产品心在冷却。
今天就写下这篇随笔,主要从“深度思考”、“沉默螺旋”两方面反思自己适不适合做产品经理了。或是对最近产品工作的反思,或是对未来目标的展望,或是对“权贵”们的声明。
一、深度思考其实较早时间以前我就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不过那时候我总喜欢用调侃夸张的方式给自己产品工作的“懒政”找借口:拿半个人的工资,干两个人的活,背一个团队的责任,差不多就行了。这听起来似乎合乎情理,可光考虑自身的利益,却忽视了作为一位产品人的职业操守。
看看下面这些场景,一个“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不想负责任”的形象是不是在你脑海里浮现了呢?
自律:
遇到一个影响用户的流程,不再和开发死磕,心中默念能用就好;
遇到了leader的需求频改,不再和上级力争,心里想着你开心就好;
遇到非重点(上级不关注)项目上线后的事故,不再复盘追责,心里说着不管也罢;
……
自我:
遇到用户询问问题,会想这么简单的问题还问我?帮注册手册也不看吗?
遇到项目问题对接,会想这问题你找开发就好了,@我干啥?
……
直到最近这段时间和不同公司的产品人沟通之后,我发现了自己越来越不像一个产品经理,未来的发展也甚是堪忧。因为除了上述的工作场景外,我发现当自己描述起工作时,是那种“流水账”、“流程化”、“空洞”式的句式。比如,前段时间跟别人介绍自己的“画像”工作:
“基于……分析,做了……试验,效果……好,最终做了……,达到了……结果”
看起来挺牛逼的,有过程、有结果、有数据,但是我却忽视了一个重要的问题:自己已经是一个工作4年的职场老鸟,还拿着那套职场新人的法则来总结自己,并忽视了自己未来需要达到的高度和责任。
“为什么要做这个画像”、“商业价值是什么”……这些我都没有说出来,最重要的是我还没有想到。如果有一天要成为“高级”、“总监级”……那我现在做的事情(工作描述)哪些能体现出自己的“格局”、“前瞻性”、“商业思维”呢?写到这里,我得承认自己缺失的一个职业品质——深度思考。
那“深度思考”到底有什么用呢?我想我可以用前几天我的前同事grace对我说的那番话来回答这个问题:
对于产品来说,你的深度思考比你做出来的成绩更重要。因为成绩不一定是因为你做出来的,另外没做出来的东西也不一定是因为你导致的。
再说一个最近和其他产品人讨论的一个问题:“对内和对外的to B(面向企业级)产品有什么区别?”如果平时不去思考,那回答出来真的很费力。我用着冗长的句子才勉强回答了这个问题:
对外的to B产品,首先用户不同,要考虑“客户”(购买者)和“用户”(使用者)。其次,要考虑客户的数据安全要求,是通过SaaS云部署还是本地私有化部署。接着,要考虑项目进度,对外项目有严格的deadline(截止时间)……对内的to B产品,首先用户都是自己的同事,也不要考虑数据部署的问题……
但对方却简明扼要的概括了一句话:对内和大于效,对外效大于和(简单理解就是就是对内的to B产品,保证大家关系和睦最重要。对外的to B产品,保证客户企业的效率最重要)。
如果没有日常工作中的“深度思考”,怎么能高屋建瓴阐释问题的本质呢?当然,“深度思考”真的是在工作、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能进行,也不一定非要思考什么高大上的东西才叫“深度思考”。记得在2019年产品经理大会上,永辉云创产品负责人(前美团点评到店事业部产品总监)方志远就在会上提了一个问题“为什么水果店不卖蔬菜?而卖菜的店会卖水果?”这是个简单的问题,但深度思考起来并不简单。
二、沉默螺旋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