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接上篇《交互设计师应具备的技能树(1):产品思维》,交互设计师应该具有的第二种思维是用户思维,也是用户体验设计(UED)领域人人必备的核心思维。
用户思维主要解决这四个问题(1H3W):
How(如何了解用户):用户研究
Who(用户是谁):用户画像
What(用户想要什么):用户需求
Where(用户在哪使用):用户场景
一、用户研究(How)这是整个用户思维里的核心信息来源,我们要如何尽可能多地掌握用户信息和意见?
方法主要分为两种:
1. 定性研究定性研究更像是一种问诊,通过与用户互动和讨论的方式来发现用户的潜在需求和使用产品的意见。其中最常用的是用户访谈,这种方法是以用户为老师,聚焦特定的问题,不断刨根问底,挖掘用户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思考方式。另一种是焦点小组,由专业的用户研究员主持,邀请一定数量的用户同时参与讨论和头脑风暴,用于发现新的需求或者验证产品思路。
2. 定量研究定量研究则是一种收集和分析的过程,通过收集用户数据来验证产品设计师对于用户需求和问题的基础假设。最常用的无疑就是问卷调查了,设计师事先设定一系列关于用户使用产品和用户人口属性的问题,然后通过线上或者线下的方式进行投放和收集,最后分析结果。数据统计分析方法则是通过后台数据统计系统分析产品的启动量、点击次数和操作路径等行为,从而发现问题和验证设计效果。
篇幅关系,这里就不做过多阐述了,关于用户研究以及验证设计的可用性测试方法,推荐你去看《用户体验与可用性测试》这本书的第二章“用户调查法”,简单易懂,操作性强。
注意:用户意见的局限性如果只是纯粹地依靠用户的意见然后根据他们的建议直接改进产品,这样一定是无法满足用户需求的。
因为用户不会先进行详细的测试后再给出自己的意见,他们给出的往往是自己的推断和臆测。用户就算看到了问题,也很难描述出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问题,何况让他们想如何去改进。
我们应该分析用户的行为,而不是他的意见,通过数据去还原使用场景。设计团队只有发现用户自己都没有发现的潜在需求,才能体现团队的真正价值。
二、用户画像(Who)通过用户研究的方法,我们找到了产品的典型用户,于是就可以用这个用户画像(Persona)的方法来指导我们的设计。
我们总是希望尽可能多的用户来使用我们的产品,但是我们又不可能面向所有类型的用户做设计,这会让产品变成谁都不爱的四不像。因此,最佳的设计方式就是建立一套用户画像来代表我们的目标用户,然后为他们进行设计。
用户画像的好处确定产品的功能及行为。用户画像的目标和任务奠定了整个设计的基础;
与利益相关者、开发人员以及其他设计师进行有效沟通。用户画像为讨论设计决策提供了共同语言,并有助于确保设计流程的每一步都能以用户为中心;
就设计意见达成共识和承诺。有了共同语言才能形成共同理解,用户画像和真实用户具有相似性,比起功能列表和流程图,更容易使人联系到真实用户的情况和需求;
提高设计的效率。我们可以像面对真实用户一样,将用户画像代入到我们的设计原型中进行测试和验证,尽管它无法完全替代真实用户的需求,但也为设计师解决设计难题提供了有力的现实依据;
帮助市场运营、营销和销售等其他与产品相关的工作。除了设计部门,其他和产品相关的业务部门也希望能够对用户有更完善和详细的了解,用户画像也能为营销活动和客户支持提供帮助。
除了传统的用户画像设计方法,梁宁老师在她的《产品思维三十讲》中介绍的两套用户画像模型也很有参考意义(下文的模型一和模型二为引用,不用于任何商业目的):
模型一:羊和草地(1)草地:你的产品
你的产品就是你的草地,你需要让它尽量丰美,能够吸引羊过来吃草。
(2)第一只羊:关键用户
先要有第一只羊,它是你的第一批用户,也是帮你验证产品的用户。如果它能在你的草地上活下来,还能玩得很好,说明你的草地没有问题,可以引入更多的羊。如果羊吃了你的草,身体不舒服,跑了或者死了,说明你的草地有问题,这时候不要急着去找下一只羊,而应该研究如何改进你的草地,否则下一只羊还会跑、还会死。怎么改进?这就涉及到下一个点要讲的“用户需求”。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