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无论是搭建学习框架还是获取信息,产品经理都需要发挥自身的主动性,根据自身特性去选择自己需要的东西,从被动化为主动。
你为什么而学习?
曾经与人讨论过这个问题,得到以下这些答案:
为了探索更多的未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
为了提高能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为了掌握更多的技能,应对这个不确定的世界;
……
无论你的答案是什么,重要的是你有了自己想要学习的目标。
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知道为什么要学习。
有些人只是看到了网课的宣传语,一受刺激,就缴费报名
有些人只是看到周围人都在努力学习,自己也就跟着学
有些人只是受到周围散播的知识焦虑,然后告诉自己得学习
……
这些情况,本质上都是被动的。
这种被动学习的特质,深受我们过往的学习观念影响。在从小到大的学生生涯中,老师会根据考纲,为我们制定相应的学习内容、设计学习课程。
我们只需要根据老师指导进行学习。
在当前社会的高考教育制度下,我们被赋予明确的目标:取得优异的高考成绩。此时,按照老师的指导进行学习对于达成目标是一种高效的做法。
当我们踏入社会,开始工作的时候,我们的方向变得更多了,我们不再只是为了取得某一成绩,我们有了更多的可能。
这种被动的学习观念开始不适应,比如,单单产品经理这一职位,不同方向的产品经理侧重点就有很大的不同:
偏需求分析的前辈可能会跟我们说:得多学习用户需求研究方法;
偏商业变现的领导可能会说:要多读读商业与经济类书籍,拓宽自己的视野;
偏交互设计的同事可能会说:画图就得高保真,加上交互效果,所以得多花时间在交互设计的学习上;
……
这些建议有错吗?其实没有,但如果你按照过往:你告诉我要学什么,我就学什么的观念。
这些建议,最后会导致你:时间不够用、内容过于分散、掌握不够深入……
所以,更好的做法是:以“我”自己的目标为主导,搭建框架,然后通过实践来调整与补充自己的学习框架。
这种做法,即使要学习的内容依旧多,但我们知道每一步需要学习什么。只要我们合理安排时间学习,将体系化的内容逐个击破,最终可以达成学习的目标。
举个自己的例子:
以前,转行做产品经理时,面对大量需要掌握的技能,自己也是一头雾水。后来,以「独立主导一个功能从零到一」为目的搭建了一个学习框架,具体分为两步:
1、自上而下搭建框架:
确定自己的学习目标,搜索相关资料,结合公司开发流程,制定自己的学习框架;
2、自下而上补充完善:
进行项目实践,发现问题,找出解决方法,补充完善学习框架。
这个框架,不一定对,也不一定适合其他人。
但是,在我前期的产品能力学习上,确实帮了不少忙。这个框架帮我理清了原本散乱的知识,让我可以有规划,有重点地学习,而不是人云亦云。
随着学习目标的变化,这张图会增加其他内容,比如商业分析、团队管理等等。或许,这个图在未来会被舍弃,但是,这种主动学习的思维却永远不会过时。
其实,大家仔细一看会发现,这里还用了流程化思维来搭建学习框架。
你试着也可以利用流程化思维,比如一名活动运营人员,可以将活动运营分为:活动前、活动中、活动后,然后组织需要学习的知识与技能。
除了流程化思维,也能利用总分思维来搭建。比如,作为一名人力资源从业者,可以根据人力资源六大模块:规划、招聘、培训、绩效、薪酬福利与劳动关系来划分。
然后根据自己的目标模块,比如招聘,再细分成校园招聘、社会招聘。通过层层细分,进行体系化学习。
不过,对于还在读大学,或者刚入职场的新人来说,有时并不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难以自己搭建框架。
那么,可以搜索别人搭建好的学习框架来参考。分享一张腾讯产品经理能力模型,可以作为产品人员的参考框架。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你还得根据自己所在行业的岗位要求,从中获取相应的信息进行参考。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