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职场 >

为了找好工作,这届年轻人已经开始自我炒作了

时间:2021-01-07 09:11|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营销理论中有一个很经典的4P原则,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营销(Promotion)、通路与渠道(Place)。巧妙运用营销经典4p原则sell yourself,或许能助你找到心仪的工作。

 为了找好工作,这届年轻人已经开始自我炒作了

当代年轻人什么换得最快?不是对象,而是工作。

海投后收到的答复:

要么果断拒绝——对不起,您和我们所需求的职位不匹配。

要么已读不回——查看了简历之后,就没有然后了。

就算侥幸能够“奔现”,能够幸福牵手心仪工作的可能性,也只有十之一二。

如何才能把握住机会,在求职大军中脱颖而出呢?

答案是学会“推销”自己。

营销理论中有一个很经典的4P原则,即产品(Product)、价格(Price)、营销(Promotion)、通路与渠道(Place)。

巧妙运用营销经典4p原则sell yourself,或许能助你找到心仪的工作。

一、改变思维认知,提升自我能力

产品:改变思维认知,提升自我能力

当你打算sell yourself时,可以试着把自己当成一个产品来打磨,此时HR就成为你的目标客户,明确目标用户的需求,并且想办法匹配需求。

听起来似乎很容易,但是具体要怎么做呢?

首先可以试着改变思维认知,走出舒适圈。

在经济学中有一个理论叫做路径依赖,是指如果人做了某种选择,惯性会令你不自觉地重复这种行为,最终形成定势,很难改变。

其实某种意义上而言,这就是我们的舒适圈。

这时,我们可以试着不只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内打转,而剖析自我,提升能力。

朋友的经历:一个资深的传统媒体的老编辑,在传统媒体渐渐衰落后,想要跳槽到新媒体公司。

投简历时,他感觉很有自信:自己本来就是多年靠文字吃饭的,写文章、策划新闻早就是自己驾轻就熟的事情了,这份新工作简直对口极了。

可面试后才知道,根本不是自己想的那样。

传统媒体的人写的文章,和新媒体完全不是一个风格,就好像硬是拉着新闻主播主持康熙来了。

这时所谓的“经验”就是故步自封、吃老本,拧巴极了。

后来他不再急着面试,而是在家研究了很多大号写的文章,慢慢找到了新媒体的语言风格,再融合自己原来传统媒体训练出来的文字功底和逻辑思维优势, 写出了多篇有趣又有深度的文章,凭此拿到了好几个offer。

其次,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思维改变就是——不管能不能赚到钱,先做事。

什么意思呢?许多人有一种思维:没有明确可见收益的事情不做。

比如自己擅长写作,宁愿接1000块1月的代运营,也不去尝试做自己的新媒体。

只因同样付出了脑力劳动,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成本,一个是获得看得见摸得着的真金白银,另一个恐怕在短时间内都无法获得收益。

然而从鲁迅到咪蒙、从南派三叔到乔治马丁,没有谁是抱着“每千字一定要赚1000块,否则我就不写了“的心态。

成功者们都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长期积累的过程。

只有在这过程中收获经验值,了解如何规避途中的坑坑坎坎,才有最终的成就。

不着眼于蝇头小利,试着回归价值投资,重视长期回报。

二、善于提高自己的身价,并努力达成匹配

价格:善于提高自己的身价。

许多人求职时都不知道该如何跟HR谈论薪酬。

有的人想当然地给自己定价,认为跳槽就应该是上家公司薪酬上浮20%。

有的人或不清楚自己的价值,导致投入产出不成正比——拿着专员的工资,干着主管的活,结果不尽人意。

其实,很多职场人都是被动地接受HR开出的薪资,为了谋求一份工作,完全放弃薪酬自主。

这并不是无法解决的。

首先,明确自己和用人单位的供需,并努力达成匹配。

其次,了解同类型公司或者岗位的市场薪酬范围,了解该岗位的稀缺度和紧急程度。

最后,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技能提升和行业知名度等方式,提高自己的身价。

薪酬不应该是一场“被动挨打”,要勇敢争取自己的“标价”。

三、打造个人品牌,让HR成为你的客户

营销:试着打造个人品牌

在如今这个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除了自身实力过硬,适度的自我包装也是需要的。

你的朋友圈、微博、LinkedIn等社交媒体都是绝佳战场:面试时可以尝试着加一下面试官的微信,平时朋友圈不要仅仅秀晒炫,多发一些职业相关的内容。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