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产品岗位在日常工作中会接到来自多方的需求,要对需求进行判断和执行,确定这个需求有没有实现的必要,以免做无用功;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老板提了不靠谱的需求应该怎么办”的思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一个寻常的星期一早上,你在位置上坐了下来,刚打开电脑就看到了一顿疯狂@,可能来自你的直属上司,也可能来自其他负责人,或者其他业务部门。
你打开消息一看,已经被安排的明明白白了,一堆需求已经在路上了:
虽然我们是音频的平台,但现在抖音、快手那么火,我们做个视频吧!
直播带货挺火的,我们的用户肯定也有这个需求,我们做个直播带货吧!
竞品上了个XX功能挺不错的,我们怎么还没上,快安排上吧!
作为卑微小产品的你,这个时候该怎么回复?
回复好的老板们,这就安排去做?
直接说老板们你们这些需求,完全不靠谱啊,这需求根本没价值,不值得做。
直接去做吧,长此以往别人会觉得你这个产品没想法,提不出来啥有价值的建议;直接拒绝吧,别人会觉得你这个人不好带,经常搞事,不合作,不配合。
那到底应该怎么办?
我个人理解这几个问题的本质都是有人提出了一个你觉得不靠谱的需求,由于种种原因又不得不去做,这个时候该怎么处理。
这个问题可以拆解成几个子问题来看待:
怎么定义不靠谱的需求?
是真的不靠谱,还是你认为的不靠谱,怎么知道自己是对的?
真的不靠谱的情况下,怎么去沟通处理?
前面两个问题,可以通过需求分析和取舍来找到答案,第三个问题是在你认为不靠谱的情况下,怎么去说服相关责任人,我们来一个个的看。
一、需求分析和取舍首先要有自己的分析和判断标准,然后才能辨别出来哪些需求靠谱,哪些需求不靠谱,我自己用的方法是先分析,再取舍。
1. 需求分析:挖掘需求,权衡利弊这个场景是针对某一个特定需求是否合理、是否有价值的分析评估,可以用需求分析3+1方法。
3+1分析:
用户、场景、问题;
高频、大众、刚需否;
前后对比、利弊分析;
数据表现。
为了便于分析,我们用第一个问题来看,也就是我们是一个音频平台,收到了做视频内容的需求。
首先来看用户、场景和问题,我们作为一个音频平台,做视频内容究竟是想解决什么用户,在什么场景下的什么问题?
是用户有消费视频内容的习惯,所以我们做个视频的形式,还是说有一些内容,视频比音频更合适消费?消费视频内容的话,为什么不去抖音、快手呢?
其次是这个需求高频么、大众么、刚需么?作为一个音频的平台,现有场景下视频消费的用户是我们音频用户的一个子集;相对视频而言,音频本身就是一个低频的消费场景,它的子集会是更低频的一个场景。
而且用户现在的使用场景大都是伴随性和闭屏的,视频需要在开屏的场景下使用,场景变化了,用户是否还有这个需求是存疑的。
然后是前后对比,利弊分析,在视频没有出现之前,我们的用户只能消费音频的内容,视频出现之后,我们的用户能够看到视频消费的内容了,多了一种选择。
好处是多了一种内容形式,可能会开拓开屏的使用场景,提升用户的内容消费体验,以及增加新的变现方式;坏处是会增加运营成本,视频内容从哪来,如何规模化生产,而且未必能与现有的音频生态形成协同。
最后是数据表现,增加视频内容之后,开屏使用时长会增加;但由于使用场景发生了变化,对内容消费的量、用户留存、使用总时长的影响都不是很明确。
初步看下来可能有一定的需求,但需要解决生产什么内容,以及如何规模化生产的问题,而且价值不是特别明确。
2. 需求取舍:价值最大化这部分是单个需求和其他需求之间的PK,最终追求的是整个产品价值最大化,主要分为匹配产品定位和价值最大化两部分。
1)匹配产品定位
一个需求做或者不做,需要基于产品定位来看,可能需求有价值,但不符合产品现阶段的定位,也不会做,主要是基于目标用户、产品定位和产品目标。
先来看目标用户,我们做视频内容,是为了解决哪部分人的诉求,是我们的创作者,还是我们的内容消费者?
再来看产品定位,我们的定位是音频平台,视频内容不符合产品现阶段的定位,既不能强化当前产品的核心价值,也不能强化当前的竞争壁垒。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