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疫情与灾难交织,悲痛与感动同在的2020年终于过去了,我们迎来了充满希望的2021年。受去年大环境的影响,不少行业和岗位被推至风口之上,而随着疫情的控制和环境的逐渐稳定,降温的状况自然出现。在这样的2021年,产品人应该如何找到自己的价值,在焦虑之下寻找最佳路径呢?本文作者为我们分享了他的一些观点。
几年前一篇《毕业一年,一二线互联网公司的产品经理们都混的怎么样了》,第一次激起了我做产品经理的焦虑,而后疫情时代的2021,和小赖的一段对话后让我又一次看到产品的焦虑。
小赖:老西,今年我有点迷茫了。
老西:为啥?
小赖:2020年业务上没有什么增长,团队里的其他专业岗位业余时间提升技能,都被大厂挖走了。我这混的不上不下的,迷茫了。
小赖,我在之前的文章里有提到过他,小企业的一个产品,所不少产品一样,努力上进又总是充满焦虑。而今年他的这个问题,我想大多人都也一样:2021,产品要如何找到自己。
一、生存,去大厂还是小厂?生存总是比较残酷的话题,说实话,这些年身边确实也有过不少同事的流转,有的是上升的更好的空间,有的则是惨淡裁员,而对于产品的流动来说更是。
相对来说,产品实在不是一个稳定的岗位。这“不稳定”分好坏两个方面:好的方面,是所负责的产品本身就需要增长,你有可能随着产品的增长而晋升、或有更好的机会。
这也像一些大厂的要求如果你5年未发生过岗位变动,那么表明你自身可能也存在问题,就招聘来说就是一种门槛,而这对产品来说更为明显。
坏的方面,你很有可能因为一个产品的失败,甚至一个行业、领域的落寞而直接被动离职。因为你的领域不被需要了,你自然就不存在了。所以产品人天生就得自带“焦虑”光环,而老西也一样。
1. 去大厂企业在招人的时候确实有时候会因为战略而降低招人标准,例如一些突发的热门领域出现,像之前的新零售、社区团购等,各企业为了抢占资源,确实会放低要求,大量开放岗位需求。
这时候确实对我们产品的能力来说,只要可用就行了。但毕竟不是一锤子买卖,要走的更好,就要思考如何让自己更好用。二者的差别简单一句话来说:“大厂追求体系的建立,小厂追求利益的落地”。
举个例子:最近老西刚筹备了一场关于管理人员的管理体系的培训,目标是为了新晋升的初中层管理者能够更加有效的管理团队。
当然这件事本身是需要花一定的时间筹备、组织,但这个成本是企业愿意花费的,因为这个体系的建立未来能够长期的解决一些问题,所以有价值。而过去在小一些的企业中,你提出要进行企业内培训、分享这件事,有时候就不太能够被接受。
再举个例子,拿做一个项目来说。我们经常在大厂里听到的一个词“复盘”,复盘,是从过去亲身经历中提炼经验、教训,帮助个人或团队有效的提升能力、实现创新与改善的结构化方法。
简单来说就是在一般企业中主要是针对已经历事件大家坐下来回顾回顾,总结出“有意义的失败”。通常一个大阶段完成大厂中的默认习惯坐下来好好进行复盘、提炼出一些经验用于后续整体体系的完善,而通常在一些初创、规模较小的企业中类似活动则非常少,为何?
因为没有太多机会试错,你只能个人摸索着和团队靠经验进行积累,复用的场景也较少体系的概念自然就弱了。
所以我们经常会听到大厂中各种方法论、新词语,本质上就是因为追求体系的建立。那么在规模稍大一些的企业中做产品,你的思考需要更加的全面和长远,虽然大厂经常被黑说“造词”。
但就像“闭环”、“底层逻辑”、“抓手”等等这类的词反而都是希望在提出任何思考的时候能够更加全面和系统。所以在大厂中的想要生存的更好,那么你的产品职责,绝不是“做钉子”这么简单。
2. 去小厂老西过去就是小团队的产品,在小团队的产品其实也挺有趣,用一句话来总结小厂的产品:既复杂又简单。
复杂,在于一些规模小一些的企业做产品,你几乎就没有工作边界这回事,过去老西做产品时,既是产品也是客服、还是测试兼项目经理,时不时还要直接下市场和客户谈项目。
还有随时是老板的助理。什么方法论、体系、成长,你没有任何机会思考,但好处是你将什么都知道,所以才有了那个词:野蛮生长。
那什么是简单呢?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