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对于一个小团队来说,一样可以做成大事。但是管理小团队同样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本文作者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分享如何管理好一个团队,希望对你有帮助。
如果你问我,小团队可能做成大事吗?
在5年前,我可能会犹豫,毕竟创业九死一生,这条路本已荆棘满地,如果还没人一起扛,那应该死的更快。但现在,在经历了这五年业务的成长后,我会直截了当地回答:当然可以!小团队照样可以做大事!
细细盘了一下,这五年来,我们在一个垂直细分领域从0用户量做到2000万+,头一年10倍增长后,接下来每年都保持100%的增长。其中包含工具产品1款,内容产品1款,并有3个20w+粉丝的微信公众号。小程序矩阵已起步,目前看到开局不错,今年预期营收X千万,还有孵化中的产品2个……
那做好这些事情到底需要多少人呢?
其实在最开始团队只有5人,而且截止当前,包括产品、运营、设计、开发、测试在内,总规模也就50人。
再放眼看看互联网公司的创业,阿里巴巴在创建的时候只有18个人,东拼西凑50万开启了商业帝国;美团是王兴在经历了校内网与饭否双重失败后杀入的;字节头条是张一鸣带着一个30人的小团队,从知春路上的一间民房出发,一路把产品做到全世界。
互联网行业的创业故事都是一个传奇,几乎都是平地而起,从单点突破,然后迅速成长。极少有工业时代的大财团扩张、规模复制等一系列因为人力密集从而创造价值最后成功的。
那么,小团队究竟要如何运转才能干成大事?今天我把这五年的故事整理起来,说给你听。
如果你在一个小团队当产品经理,这个故事能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定位,思考长期规划。
如果你是一个创业者,那你更需要了解如何在真实的世界里解决真实的问题,毕竟创业和工作完全是两码事。
如果你是一个大公司的螺丝钉,不出意外的话3年后你就会遇到职业发展的瓶颈,这个故事能帮你提前预知问题。
一、顺势而为与长期目标一直以来我们的逻辑是:在一个产品开发的最早期阶段,如果它的价值主张不能够打动用户,那么这个团队有再多的人,在界面设计或者技术上花再多的精力,也是在浪费时间。
所以,任何一个项目,早期最理想的核心团队,是从两个彼此信任的人开始的,我们把这个组合叫灵魂组合。
记得五年前做第一款产品的时候,我们给MVP版本设定了唯一的关键指标:次留40%,如果低于这个值,马上换方向。
1年前做第二款产品的时候,也是同样的逻辑。很幸运的是,这两款产品都很成功的活下来了。
当然也有惨痛的失败案例:产品A中有一个知识付费的模块,营收数据一直不错,然后我们抱着让他开花结果的美好憧憬,一开始大张旗鼓投入了十几人的团队,结果折腾了大半年才发现要踩的坑远比想象中的大。前段时间果断退出了,在退出过程中状况异常惨烈,详细的故事以后再讲。
所以,第一步,顺势而为。找准大趋势下的小机会,要成功并不在于起步姿势,不在于投入了多少资源,而是方向是否正确。
接下来说说“长期主义”,我们会一直思考:这个产品未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是不是有可持续成长的能力?这个目标单纯听下来,其实有点虚,毕竟所有的产品都希望有足够的成长性。但是我们为了坚持这个目标而采取措施。
产品B,上线一段时间后留存和活跃数据一直不错,但它对用户没有长期吸引力。毕竟一款内容型的产品,只有不断更新内容这唯一的方法才能留住用户,而当前内容生产的效率并不可能短期提高。所以我们很果断地在一个星期内调整了产品的方向,让它往社交与工具方向演进。最后的结果是,产品的7日留存很快就提升到了20%,30日后的付费比例也进一步提升。
如果要给长期目标下个定义,我想这句话是合适的:它要解决的问题是长远客观存在的,并且是有利润空间的。
道理很简单:亏钱赚吆喝的买卖不干,短时间为了博眼球做大市值的事情不干。
二、团队的人在精不在多我们在招一个人之前,会让招聘者思考一个问题:这个人是否具有成长性?还是他只能满足于当下的“能干活”?只有当答案是“yes”的时候,才会招聘这个人。这一点不仅仅是为了招到最好的人,也是为了给大家创造一个能彼此激励的工作氛围。
你想啊,如果你每天上下班,都能见到一帮厉害的同事,而且每个人都热爱他们自己的工作,而且每个人都在快速的成长,那你不是也自然会被这种热情所传染?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