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职场 >

为什么拼命做产品,还是失败?答案在这里

时间:2021-04-20 09:39|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编辑导读:有些产品经理很苦恼,明明自己很努力地工作,但是做出来的产品总是不尽如人意,这是为什么呢?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进行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为什么拼命做产品,还是失败?答案在这里

时间越来越碎片,倒过来,不如说是生活越来越固化与碎片,精神渴望短暂安静,于是不断寻找新刺激。

这篇文章是最近一周实践和思考主题,产品成功靠写需求和画图就够了吗?还缺什么?

今天这篇文章带你寻找答案,以下是正文,enjoy it.

市面上90%的内容,都是讲解产品各种各样基本功的。

就包括从需求文档到需求分析,功能设计等等。

很少有讲解产品模式的,产品模式有什么用处呢?

给你举一堆栗子:

360安全杀毒,安全+免费的模式。

百度搜索,搜索+广告的模式

腾讯QQ,通讯+增值服务

新浪微博,信息+广告

淘宝,电商平台+广告模式

微盟,电商+SaaS模式

pmcaff,产品信息+服务的模式

58同城,信息+广告的模式

….

现在你明白了吗?你可能瞬间领悟,这不就是产品的商业模式吗?就是怎么赚钱的意思。

对了一大半,问题是在产品进入盈利模式之前,你的产品是怎么做的?

这才是我们产品经理最稀缺的硬实力。

稀缺是因为会的人太少,不是不够聪明,不是不够努力,而是你没有机会100%掌控一款产品,你怎么有机会试错?

硬实力是因为这个能力,是一个跨越能力,他不像你写好用1个需求,做好一个设计,他是可以通过专业评判的,而产品模式的能力,看的是结果(这款产品的模式能走通吗?)。

99%的人都说能,那你看看市面上能有99%成功的产品吗?估计只有10%,那说明剩下89%都在夜郎自大。

人的盲点,可怕的不是困难,因为困难是可以克服的,已知的困难,都是可以依靠努力解决的。而盲点在于,你完全无法感知,哪怕天天发生,已经被自我虚妄的念头,埋没了。

所以,为什么很多企业家修佛,修道,冥想,因为有一部分原因是,他们需要保持清醒。

比如,最近非常火的元气森林。

实际上产品没有任何制造难度,0糖,0脂,0卡。

哇,上班族一看,好健康。

实际上我看到什么?

第一,成本低到爆炸,预计包装0.8元,水2毛。

第二,谁和你说,0糖,0脂,0卡就健康,那你喝白水就行啦?

第三,这玩意儿要6块钱一瓶。

心理是什么?

元气森林,听起来,是不是很符合上班族,每天压抑,没有能量的氛围?

满满的元气喝下去,就像一座森林一样。

你不是害怕糖,害怕胖吗?那这里什么都没有,符合你想喝,又不敢喝的预期,喝了还没有负罪感。

模式是什么?

快消品营销和渠道战略,契合用户的心理和场景。

快速营销,铺量,看数据反馈,优化投放广告。你会发现全在办公楼和地铁。

你觉得工地上有人买它吗?绝对不会。

用户场景,内心渴望和身体没有能量,需要一个东西去填补。

每次去商店,不知道买什么,可乐不行,雪碧不行,咖啡不好,牛奶不想喝,碳酸饮料不健康,怎么办?

元气森林应运而生。

理解社会现象,商业现象,是产品经理的基本修行。

一、如何定义产品模式?

产品模式是一个产品的运转模式。

一款产品需要上市,给用户使用,然后创造价值,好的产品模式会持续放大产品价值,从而获得更大的商业价值。

就像是打车APP,更多的司机,吸引更多的用户,更多的用户,吸引更多的司机。

产品模式可以分解为产品核心资源之间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从而设计出能够完成滚雪球的产品模式。

所以,第一步,寻找产品的核心资源。

例如:刚才提到元气森林,核心资源是什么?

你想一下。

是不是快消品行业,饮品赛道的营销和渠道?

以及整个品牌的建设。

营销越有效深入用户心智,用户购买越多,而产品的毛利润可能是1000%,只有如此高的毛利,才敢这样玩,因为毛利被分配到了营销广告中,还有渠道商手里。

第二步,找到有效的滚雪球模式玩法。

产品资源之间,如何做到有效转化?

一个资源的扩大,如何带动另一个资源的扩大,核心资源的扩大,是否会带动其他资源的扩大?

二、如何持续优化这个产品模式?

有好的产品,好的模式,好的人,自然雪球会滚起来。

曾经我也试过在单一维度去做产品,当一直处在工作的某一个环节的时候,是难以察觉到整个产品全局是如何做的。

成为精致的螺丝钉,还是横向扩张的藤蔓,也是一种选择。

有人说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我们需要精细化的专家能力,把一件事做到极致。

王峥说,60分万岁,人应该多学习和实践,时间有限,不能只钻在一个领域。

然而,我们都是普通人,可能我们理解的60分和王峥理解的不一样。

要说认知有什么用?

马化腾说:认知是决定人和人不同的本质区别。

认知决定一个人的思考模式,处事方法,为人之道。

一个人的贪婪程度和个人原则,实际上和你的认知完全匹配,有时候认为不贪,实际上是贪,可能因为没有那么大的能力。

如果认知不到全局,永远只会在局部打转。

如果认知不到现在的行为模式,无法带来本质的区别,就会劳碌下去。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