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职场 >

职场人“习得性无助”如何自救?

时间:2021-05-20 09:28|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什么是习得性无助,怎么摆脱习得性无助?本文讲述了习得性无助的意义、进化意义、负面影响以及克服习得性无助的方法,与大家分享!

 职场人“习得性无助”如何自救?

你是否想象过,疫情结束后人们的状态?

整个社会如火如荼、全面复苏,人们精神面貌为之一振?

我不太乐观。问题不在于经济,而在于当下蔓延的“心理危机”。我说的不是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而是“眼神中逐渐消失的光”——习得性无助(Learnedhelplessness)。

它看不见、摸不着。但某种角度讲,比病毒的伤害力更强。

一、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1967年,著名行为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在实验中发现,狗在受到多次无法摆脱的电击后,在新环境(可轻松逃脱电击)中也放弃逃脱。就像是“学会”了放弃对命运的控制,听任摆布。

后续研究发现,人类也存在这种心理。

经历的挫折,有可能会让我们形成一种诡异的心态。哪怕在我们能摆脱噩运、控制局面的时候,仍甘心自我放弃。

塞里格曼更担忧的是:伴随习得性无助的抑郁感会产生比抑郁本身更严重的生理伤害。

后续的行为病理学(Behavioral medicine)、健康心理学(healthpsychology)的研究从不同角度证实,“悲观、抑郁”的人免疫力低下,易被病毒趁虚而入。

比如,下述研究发现:

处于压力的人,轻微划伤需要一两天甚至更长的时间才能痊愈;

对17415名职场人士的追踪研究显示,压力可预测心脏病发作率增加了88%;

荷兰针对中老年人,做了为期10年的长期追踪,结果发现,乐观程度后25%比起前25%的死亡率高30%。

……

大家一叶知秋、见微知著,目前可以确定,习得性无助会导致:

免疫力下降、易感染疾病;

认知能力降低;

加速衰老、影响颜值;

高血压、心脏病、癌症风险提升。

是否觉得要正视这个问题了。

那么,为什么人类要进化出习得性无助?经历哪些事情会引发?大范围的习得性无助会出现么?是否能采取行动消解习得性无助?

二、习得性无助的进化意义

除了少数考古学者、人类学家,现代人很难想象史前人类面临的残酷挑战——而他们将近百万年的历史,奠定了我们基因的基础。

如果有外星人学者来到地球,他们会毫不犹豫地把人类归类为:黑猩猩,偶尔会思考。

史前人类的预期寿命不过30岁左右,他们之所以短寿,多是由于“外力”因素导致,其中很大的原因是食物短缺、暴力冲突、征服奴役。

习得性无助的存在,暗示了人类史上最为黑暗的时期,要么是食物极度缺乏,要么是饱受残酷奴役,毕竟,在这两种情境下,“什么都别想、什么都不做”,意味着消耗更少的能量,因而更有几率存活。

看看驯养的绵羊,鲁莽蹦跶的绵羊不大可能被“刀下留羊”,经历代代筛选,具有习得性无助这种“进化优势”的绵羊才有机会传播他们的基因。

类似肥胖症、注意力障碍,“习得性无助”也是一种在进化史上具有适应优势的“能力”,一种应对极端环境提升生存率的应激机制。这种机制,已经被广泛写进我们的基因。

但很遗憾,在现代社会的生活模式中,这一古老的应激机制对身心有百害而无一利。

那么,什么情况下,习得性无助会被激活?

三、大范围的习得性无助恐将酝酿

我们乘地铁,哪怕一小时,也不妨碍我们心平气和;但如果自驾或出租车,只要遇上塞车,哪怕几分钟,却让人焦虑难耐。

这是人类天性厌恶“失控感”在作祟。

塞车时,无论我们做什么,也无法改变塞车的现状,因而体验到“失控”。

如果是我们在意的事情,比如工作、学习、找对象……我们一再努力,却一再碰壁。一旦这种情形出现的太过频繁,人就很容易把这种控制缺失的知觉「泛化」到所有情境中,甚至包括自己实际能把控的领域。

此时,意味着习得性无助(Learned helpless)正式形成。

近年的大环境,无论是经济还是文化,都为“习得性无助”的激活提供了绝佳肥沃的土壤:

年轻人在“中产式生活”的憧憬下长大;

互联网的夸大效应不断传播“努力-逆袭”神话;

年轻人很努力,却不幸的步入增长停滞年代;

社会内卷化日益严重,外加疫情……

如果你想了解大众真实的心态,最可靠的方式是观察网络流行语,它是人们内心的一面镜子。

我们看下,2016年-2019年网络流行语的微妙变化,管中窥豹:

2016年“洪荒之力、小目标”(奋斗情绪);

2017年“贫穷限制了我的想象”(自嘲情绪);

2018年“佛系”(无奈情绪);

2019年“太难了”(哀叹情绪)。

从奋斗、努力、自嘲到无奈、乃至于绝望。这,简直是习得性无助的批量生产流水线!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