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在职业选择上,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经历一段迷茫期。而后,便是在面对职场分岔路时,陷入不知如何选择的困扰。作者在做B端产品的路上,也遇到类似的问题。关于此,他也做出了一些自己的抉择依据。
这篇文章的主题其实转换了很多次,可能在正式离职的前夕,才知道自己想表达些什么。
关于选择,这次核心想谈的是:去或留、小厂或大厂、专业性或全面性。
一、去或留去或留,想描述的是是否要离职。这个问题之前会有一个更前侧问题:面试与否。
个人的观点是:面试是有必要的,只是需要选择较为恰当的时机。
面试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个人在社会、企业、自我三个环节的认知和认可程度是否存在偏差。然后基于偏差程度修正自己的职业规划。
我们无法预知,自己的现在的成就是否就是你的终点。而这个问题,自我的评价很容易缺乏参考系,不妨让社会来给你答案。
而关于去或留,这个问题的答案每个人都不太相同,如果不够坚定还是算了。除非你特别重要,否则很难会有回头路。
想了想,刨除客观原因,主观还是现状与期望存在落差,而这个落差很难通过个人能力迅速地解决。
这个问题的思考次序是:核心原因、原因的背景、个人的期望、基于期望的解决方案。
而我这次离开的原因是:
1. 离用户及业务过远、专业能力成长放缓由于是支持类的B端产品,提供能力而不参与业务及运营的执行以及决策。
后者则是支持类B端产品在职场的成长,是为了解决企业一个又一个的问题,职场的成长强依赖于项目。
如果突破不了边界问题,大概率可能会陷入停滞。
2. 壁垒不够坚固关于壁垒,从解决问题来看:人与人的差异在于知不知道怎么解决,以及谁能够因地制宜解决的更快、更好。
而关于解决问题数量对应的产品经验,随着时间的拉长也会趋近相同。
并非说支持类的工作不好,一家企业要运作总有人在前线打仗,也需要有人在后方支援,更多的还是关乎个人的选择。
支持类的产品,从当前状态来看,它很难再给我带来成长以及成就感了。
3. 序列靠后社会一点,序列无非是领导对你的重视程序,决定了你的晋升、晋级、调薪。
但其实很多时候所谓的序列不是竞争出来的,是留下来的。但假设别人本身已经遥遥领先,“剩者为王”所消耗的时间成本实在太多了。
基于这三点,问题其实即期望。而解决的方案是保持用户感,回归普通用户去使用、理解企业的产品。其次是通过KPI共担关联业务,从业务视角提供能力而非以需求视角提供能力。
最后就是学习和离开了,选择离开的我还是认为离开不是最优解,它有时候并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在此也分享我目前直属leader的一段话。
“人如果陷入了瓶颈,可以选择换一家企业踏出新的领域或者获取物质上更高的回报。但是企业是不可以的,企业和人一样也会迷茫、陷入瓶颈,甚至是停滞不前。这种时候,也许我们要更多地学会耐心。”
其实成年人做选择,无非是获取选择的收益以及付出选择的代价。去或留,不过一场赌局,谁也不知道结果会如何。
二、小厂或大厂什么叫大厂,我更愿意把这个概念定义为行业的TOP 3 企业。如果与行业外的企业比较,可以用用户基数、现金流或者企业规模来做横向对比。
大厂的招牌,不一定香。
关于小厂和大厂,我认为都可。但如果没有大厂的经验,还是建议去经历、感受一下,不要陷入井中。
就我个人而言,大厂所有给予我的可以总结为两个字:视野。
都说“面试造火箭,入职拧螺丝”,但也因为链路够长、划分够细,你能够看见事物被拆解之后的运行模式,包括不限于运营、产品、技术。
在大厂之前,我从未想过可以这样子来设计产品,过往阅读网络资料也只是一知半解,这也极大程度的提升了我的产品架构能力。
而复杂的链路,项目管理、团队协作、社交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加强。
第二个很核心的部分,则关于人。
其实在大厂,导师这个角色大多数时候还是蛮虚无的,更多的时候还是靠自我驱动去成长,但除了导师可以瞄准其他部门的优质选手。
大厂里面强无敌的人实在太多了,技术一流比你还更懂业务的研发、只为了一丝增长拼了命尝试的运营同学,和他们交流学习其思考、处事方式,慢慢地改变自己的浅薄。
最后就是,我得以认知到天才们的职业现状、规划和预期,其实还蛮多5年年薪百万、4年 P10、3年负责人这类的天才。
在他们面前我就是个弟弟,所以也能给自己一个好的参考系,看看自己的位置在哪儿。
追不追赶两说,至少也不能被薪酬和人事部门忽悠的太惨吧,这样的经历1次就够了。
所以我目前的答案还是大厂,去顶尖的企业经历风景,决定你未来成就的元素更多的是你身边优秀的伙伴。
三、专业性或全面性这个题目映射到自己身上,可以划分为硬实力或软实力,B端或C端。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