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凌晨1点,北京西郊宾馆窗前,周科学第4次与舒子建彩排明天的路演。明天是碧桂园联合团中央、清华大学共同主办的“青创10万+”清华大学研修班结业考试,学员们都想尽可能在路演中展示自己和企业的优势。
舒子建也跟着紧张,周科学是他亲自推荐的第一届学员,作为碧桂园平江扶贫小组的领队,返乡创业的周科学是他这两年帮扶的对象之一。舒子建真心希望他能够顺利通过这次考核,作为平江县的代表获得清华导师的认可,也为周科学创办的“谷雨烟茶”争取更多的曝光机会。
周科学十分珍惜这次培训机会。这是34岁的他第一次来到北京,更是创业以后第一次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辞去世界500强企业的工作,回到平江创办“谷雨烟茶”是他扛下了周围几乎所有的反对声坚持下来的事。烟茶是平江本地的特色茶叶,从小看着父亲踩茶叶长大的周科学在回乡后第一个想做的事就是把烟茶产业做大。“在上大学前,我甚至不知道世界上还有其他茶叶。”周科学回忆,但离开平江后才发现,自己从小喝到大的烟茶几乎不被外人熟知。
舒子建是在“谷雨烟茶”发展的瓶颈期出现的。2018年5月20日,碧桂园宣布成立精准扶贫乡村振兴领导小组,从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方面入手,探索从精准扶贫向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舒子建就在此时选择回到平江。
2018年,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舒子建在碧桂园顺德总部担任工程师,工作稳定,收入尚可。回平江县的想法源于一次回老家,舒子建发现道路一直很破旧的老家竟然通了高速,他第一次有了“平江变得越来越好了”的想法。
当时的平江县有400个村,剩下的村庄大多还处于交通不便、医疗教育资源紧缺的情况。时值在老家的妻子怀孕,舒子建了解到碧桂园在平江成立一个扶贫小组后,主动申请调岗。
舒子建记忆里的平江生活一直很穷困。16岁那年,他第一次到长沙亲戚家作客,“感觉是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吃的用的,都是我没见过的东西。”舒子建回忆,在此之前,他们家一直过着俭朴的生活,“吃的用的都是自己家里种的,偶尔到市场上买点肉。”
当他和家人商量想回平江担任扶贫干部时,遭到了父母的强烈反对。舒子建父母认为回来意味着放弃一份稳定的工作,“没有必要。”但在舒子建看来,自己回乡能发挥的价值也许能远超过自己在广东的工作,于是他不顾父母的反对坚持回家。
7个人,乡政府旁一栋墙漆脱落的七零八落的居民楼里,碧桂园平江县扶贫小组就此成立。
在了解到周科学虽然种植经验丰富,但在经营上经验欠缺后,舒子建立刻向碧桂园总部申请,为周科学提供资金支持,并利用碧桂园在当地的资源主动为周科学介绍合作资源,提供学习机会。“一开始完全是被他的坚持和情怀所感动,”舒子建说:“烟茶是我们平江本地的茶叶,周科学对烟茶的热情,以及他在克服了发展初期的种种困难后坚持把产业放在农村,让我觉得很感动,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帮扶的对象。”
但舒子建也坦言其中的困难:“为什么说这些创业、产业项目难帮,因为涉及的层面很多,有种植、有养殖、生产销售管理等。我们(碧桂园)对于帮扶对象,一直会考虑长远一些。我们想的是怎么通过改变创业者的思想,提升他的理论水平,让他成长。”
于是舒子建极力推荐周科学参加“青创10万+”返乡扎根创业青年清华研修班,并在经营上给了周科学许多指导。在“谷雨烟茶”的第一次直播中,舒子建担任“推荐官”向网友们卖力介绍这一平江特色产品,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
“一开始最担心的就是带着一腔热情回来却不被重视。”舒子建明确地表达了自己最初的担忧,事实也是如此。团队里的年轻人在和村民沟通的过程中,常常被质疑:“你不会是骗子吧?”年轻的同事因此沮丧很久,舒子建不得不多次安慰他。身为平江本地人,舒子建总是在团队里主动承担更多的责任,“我了解这里的生态,我觉得我更能理解这里人的想法。”平江县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刘辉回忆这些年和舒子建的交往:“一开始我真不清楚企业的帮扶能到什么程度,没想到这些年碧桂园团队一直在探索最合适的帮扶方式,尤其是舒子建,这些年他的头发都白了很多。”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