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笔者认为当下的短视频风口,代表了互联网“视频化生存3.0”的爆发。它代表了“视频”不仅是内容和技术手段,也是一种思潮趋势。同时,为了方便区分,笔者把之前的视频网站和视频类APP的发展,称之为“视频化生存的1.0和2.0”。
抖音,无疑是款有趣的产品。当三四线城市的青少年除了迷恋“王者农药”,也开始交口相传这款自带电音的DubSmash类产品时,似乎在App Store署名为“Beijing Microlive Vision Technology CO.,Ltd”正酝酿好了一个宏大的故事。当然,随着抖音第一波PR稿件的输出,也终于让人得以一窥这个宏大故事的一角——今日头条的孵化项目。
随着VV(视频播放量)、原创音乐、分发模式、滤镜、去中心化这些关键词的贴饰,抖音俨然不想被人看作是含着金钥匙的“富二代”。但除了好玩、有趣,它真的能代表互联网产品“视频化生存”的趋势?
一、视频化生存视频,永远是一个有故事可讲的地方。以国外的YouTube,国内随风而起的优酷、土豆、爱奇艺为例,最早的平台到用户的内容模式逐渐被颠覆,UGC为主的用户到平台、用户到用户的内容模式实现了异类崛起,可以说开启了一种新的互联网产品模式,姑且可以称之为“视频化生存1.0”。
从生产工具来看,DV、手机轻量级的拍摄设备成为主流,即拍即传成为可能,而从生产模式来看,从映前广告,到拍客分成,各视频平台似乎都找到了一个填补服务器成本的闭环。这个时期核心竞争点,说到底还是流媒体技术端的竞争,进而在视频的存、转、播各阶段实现各自的优势。
到了唯智能机的时代,视频化生存的趋势更为明显,姑且称之为“视频化生存的2.0”。手机APP则代表了一个对传统视频网站的颠覆性方向,秒拍、美拍等在原始的视频平台拍客群体中,又进行了更为垂直的切割,形成了一个视频类APP的大标签,在这个大标签下囊括了生活、时尚、美女、游戏等各种各类的内容印戳。
这个时候,技术手段不再是竞争动因,前端的大规模用户获取,成为所有此类产品进行后续“故事”的焦点。由此,视频化生存由1.0——技术依赖,转变为更为激进的2.0——用户依赖。草根造星成为可能,主流文化再次被解构,用户心智和内容方块进一步被打散,为姑且称之为“视频化生存3.0”的碎片依赖开辟了新路。
在视频化生存3.0下,很难界定哪个产品代表了这种模式的兴起,去年的映客、小咖秀、快手似乎一起推动了短视频风口的到来,但随着抖音、我的故事(新浪微博)、musical.ly、晃咖(小咖秀)等更为碎片化的产品或功能到来,视频类APP的大标签,显然无法满足更为精细的用户体验。当下,谁掌握了用户的碎片时间,就掌握了下个视频化生存时代,已经成为各家竞争的潜台词。
当然,视频化生存3.0的碎片依赖,伴随着用户层面三个要素的重构:
(1)用户心智
在产品满足好玩好用后,是94后用户对风格化的强烈诉求,快手代表了一种自下而上风格化的逆袭,而抖音虽然PR稿里声称自己不会去做中心化的事情,但要自上而下去形成风格化,开屏进入第一页的热门推荐却早就出卖了自己,即:早期的产品只有足够的中心化,才能产生于目标用户的心智共鸣。去中心化,则是用户和平台积累到一定程度后的,商业场景的必要补足条件。抖音不仅在做中心化,而且做得非常直接。
(2)用户时间
其实,抖音、微博、知乎、映客等这类时间线产品,终归是一类东西——“时间填补工具”。而从另外一种语境解读,更好理解,就是我们反复提及的——焦虑。对新事物的焦虑、对同辈的焦虑、对自我构建的焦虑,为这些时间填补工具提供温润的土壤。以抖音为代表,原创音乐碎片化+对嘴的内容形态,配合仅靠左右滑动的交互模式,精悍易用,确实代表了这类产品在时间争夺战场上的趋势。时间填补工具,将成为APP类产品存活的唯一选择。
(3)用户内容
标签大类的内容已不符合现实发展的情况,因为标签大类是信息稀缺的产物,没有标签用户找不到自己想要的内容。3.0则是信息饱和状态,不是人找信息,而是信息找人。传统的标签大类里一个标签类别就是一个产品,这是碎片依赖的实际情况。没人会在意,我看音乐社区时,是不是可以返回看看游戏。当下的互联网用户,只关心我现在看的内容不会被其他内容干扰。内容无法做到心智和时间独占,就没有任何意义。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