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微信十年了,这十年中,微信随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不断地改变,从最初的社交软件到现在衍生出的小程序、视频号等等业务,微信的创新策略是不断在加强的;本文作者分享了关于微信十年中,对“创新与通感洞察”的思考,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2021新年伊始,恰逢微信10周年。
机缘巧合,我被微信邀请去参加了“微信之夜/微信公开课PRO版”现场活动,这个机会令我惊喜,因为有幸能面对面聆听许久未公开讲课的微信之父张小龙的“人生哲学课”(虽然人在腾讯,但我们也很少见到这位大神)。
但更令人惊喜的是会后的闭门分享座谈,具体内容应公司要求不便外传;但其中有个关于产品的创新观点令我印象深刻并有所联想,不枉我下班后,风风火火驱车2个小时赶往广州饥寒交迫之行;所以在此拿出来探讨一下,也给我的寥寥数千粉丝做个共飨。
一、解构式创新与决策,以及此种策略背后的通感洞察素质创新的各类观点和方法一直有被定义和传播,从较为经典和流行的“Design thinking”,到google sprint设计冲刺,苹果的黄金圈创新法则,以及到现在被人追捧的马斯克“第一性原理“创新意识策略(所谓第一性,即寻求事物运行的最关切驱动因素);但一般来说,在创新顶层,最需要的应该是创新的“意识级”策略,即能识别到哪种创新是有效的,而哪些创新并不关键甚至是废操作。
在这里,我特别指出,我说的是意识策略,而不是意识能力;因为能力可能被培养出来,但很多优秀的产品经理,确实是无法培养出来的。
有趣的是,张小龙也提到了这个问题,但我觉得这个意识策略的重点不是在讨论天赋,而是讨论如何注重练习和实践,即自我发现和自我加强。
那何为微信的创新策略呢?我认为,微信创新的起点通常会落在两个关键策略上,首先是组合策略,其次是渐强策略。
拿微信视频号来说,很明显是组合式创新策略的产物;无论是账号体系的组合,内容与创作者的组合,还是公众号,视频,红包等能力的组合,谈不上一点点“原创性创新”;这句话也许很难听,但事实确实是这样的。
二、那接下来,视频号的渐强策略体现在哪里呢?我觉得就一句话,微信团队始终相信,“我们做的不会比别人差,试试就试试”;于是,基于数据,行为,场景,关系链的推荐算法在累计数十个版本中去逐一加强起来,基于内容创作,消费,分享等体验场景和感受,也在这些版本中逐渐被加强起来。
所以,有了组合和渐强策略,产品创新就一定会成功吗?
不一定,因为这里少了一个关键的决策策略,即逆向解构;通过逆向解构视频号,你会发现,每个模块和能力,在这个市场上都存在;而这些解构后的体验单元本身是否有效,以及其组合策略是否合理有效,而不是生掰硬凑组合在一起,决定了其组合后的产品体验健康度。
被人诟病的微信视频号早期的清晰度问题,剪辑工具的缺失,内容的搬运问题,粉丝推荐逻辑等等,这些问题都存在过,有些甚至现在都没解决掉;但整体来说,解构后的视频号,看起来不存在致命的问题;可能这对一个海量用社交平台来说,做好只是时间问题,而留给微信视频号的时间,张小龙预留了8到10年。
解构式创新决策,对于新产品来说,尤其重要,我看到很多产品会把很多产品特性紧紧焊接在一起,最后变成了一个怪胎,变成了产品中的“一团疙瘩”;无法解构的产品创新,也就意味着无法决策;这种情况下,试错就是拿出去放烟花,只能听个响,晃个眼,我们称之为闭门造车,作死自嗨。
无独有偶,硬件里的小米,华为,甚至苹果,其成功的产品,大部分都是通过组合式创新实现的;但失败的也往往是无法被解构的创新,这种解构有时候表现为软件上的问题,如itunes,有时候是硬件生态上的怪胎,比如小米的全面屏手机,让你无法下手,甚至无法出手。
那么,解构出来的体验合理性判断的原则有哪些,我觉得正常来看,一般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不枉图颠覆商业
不枉图消灭对手
不枉图一鸣惊人
不枉图留住用户
最近流行佛系态度,但我觉得以上这几个不争不抢,才是微信能在时间长河里没被冲走的重要创新道德。
话说回来,倘若上面几个原则都符合,起码这是个懂得尊重行业和用户的产品,而不是一个无法无天的创新妄想;因为,别人没做好的,一般来说,自己去做的时候,照样栽跟头;因为人比人,不存在神级差别,只有适度决策和允许试错,才能保持连续创新。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