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读:一提到社交电商,大家脑海里浮现的一定是拼多多。距离拼多多横空出世这么些年,很少有社交电商能与其并肩。在社交电商这条赛道上,还有可能会出现像拼多多这样的巨头吗?本文作者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一点看法,与你分享。
一组惊到下巴的数据:
截止到6月底,拼多多活跃买家数量达到6.83亿,远超京东4.17亿,与阿里巴巴7.42亿也已相差不远。
而至今,拼多多刚满5周岁,以人的年龄算,尚属幼年。
拼多多的成功,也让社交电商成为了最热的创业风口之一。近年来,巨头和创业者接连涌入。
阿里重启聚划算、祭出淘小铺,京东先压芬香、再推东小店,微信自建小鹅拼拼、又搭微信小商店,快手和抖音纷纷上线小店功能,苏宁也上马苏宁拼购……
而在巨头的搅动下,云集、花生日记、粉象生活、蜜源、斑马会员、爱库存、贝店、达令家等一众社交电商平台,甚至连有赞、微盟等社交电商工具平台,前途也变得扑所迷离。
那么,社交电商这个赛道,还能诞生如拼多多一样的巨头吗?机会在哪?又会是谁呢?
01认清现实和趋势,必须要理解,社交电商与其他电商平台的区别是什么?其本质又是什么?
简单来说,社交电商是根据触达商品的渠道而划分的一种电商模式,其与搜索电商、内容电商并列为电商的三种形态。
而透过表象,三者实际差异是在基本交易要素“触点、需求、信任”组合顺序上。
具体来看:
搜索电商,也就是以淘宝、京东为代表传统电商,其交易要素组合顺序是:需求,触点,信任。即从需求出发,通过搜索触达商品,通过商品和服务建立信任。
内容电商,交易要素组合顺序是:触点,需求,信任。KOL等通过图文、视频等内容形式推荐商品,用户接收内容,与自身需求产生吻合并形成转化,所以,内容电商本质是导购模式的线上化,而快手、小红书、什么值得买都属于这类平台。
社交电商,其交易要素的组合顺序是:信任,需求,触点。平台用户通过分享、拼团等形式,将商品信息在自身社交圈层中扩散,被传播者基于信任关系,再结合实际需求,形成平台闭环的销售转化。
由此总结,社交电商的本质就是“平台+个人“新个体经济模式。
说白了,就是让用户成为平台推销员,通过拼团、砍价、分享、直播等多种社交玩法,扩大平台用户和销售规模,同时用户本身收获分佣或省钱等利益。
多说一点,社交电商的爆发实际是特定的时代背景下的产物。
2013年以来,随着4G技术和互联网用户的普及,以及社交、电商、支付、物流等数字经济基础设施的完善和打通。
以“个体社交”为基础的社交电商模式,才迎来了蓬勃发展期。
而如今,这波社交电商的浪潮正变得更加汹涌。
02近年来,我国社交电商行业的市场规模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速均在70%以上。预计,2020年社交电商用户数和市场规模,将增加至7.73亿人和3万亿元。
不过,同阿里7.4亿用户无法垄断国内搜索电商一样;拼多多6.8亿用户,也无法垄断社交电商赛道。
具体原因方面:
传统电商通过切入“多、好、快、省”的不同品牌定位,而构建了差异化的成长空间。
例如:淘宝主打“种类齐全、物美价廉”;京东树立“品质保障、配送快速”;唯品会则从“好”继续向下突破,切入以“女性品牌折扣”为主的细分领域。
而社交电商在“多、好、快、省”方面,同样会形成差异。
拼多多“便宜”的形象深入人心,云集转型“全球好物会员电商”,实际都是在复刻搜索电商的成功路径,不过,为了形成差异化而增加了“社交”玩法。
但同时,社交玩法也造成了交易要素中“信任前置”,所以,“物美价廉”的商品更能快速收获用户的信任和传播,进而快速攻占市场规模。
这也是拼多多爆发式增长的底层原因。
另一方面,社交电商无法被一家垄断的深层原因,实际是社交电商包含了熟人社交和陌生人社交两种模式,而两者差异巨大。
先看,熟人社交模式的电商。
这类关系包含亲人、朋友、同事、邻里等,玩法对应“拼团、砍价、自购省钱、分享赚钱”等模式,也就衍生出拼购电商、导购电商和会员电商等。
其中,拼购电商就是拼团购物模式,拼多多、聚划算和微信小鹅拼拼都是典型的代表。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