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当前移动支付首选还是支付宝与微信,但是随着其它平台移动支付的不断完善,未来移动支付行业将会越来越热闹。本文作者梳理阐述了各巨头进军移动支付业务的发展背景,并对他们的策略打法展开了分析讨论,与大家分享。
微信、支付宝的移动支付大战尚未结束,新一轮的移动支付战争似乎已经近在咫尺了。
2020年以来,美团、拼多多等电商企业在移动支付领域频频试水,“快抖B”等短视频巨头也在跑步入局,一时之间由互联网新贵们掀起的新一轮移动支付浪潮,迅速在国内市场蔓延开来。伴随着众多新巨头的入局,移动支付战场也在发生着新的改变。
01 互联网新贵们开启移动支付竞赛在被传代替拼多多成为2021年春晚“红包互动独家合作伙伴”后不到一周,抖音支付就正式上线了。紧密的节奏,很难不让人联想到这两个事件之间的关联。
抖音抢滩支付看似突然,实则早有“预谋”。早在2018年,字节跳动就涉水金融业务,当时字节跳动就申请了“多闪支付”、“多闪付”、“多闪钱包”等多个支付服务相关商标。2019年字节跳动又申请了抖音支付的商标,2020年字节跳动再次申请“DOUPAY”商标。从一系列动作不难看出,其抢滩移动支付的野心。
紧随字节跳动之后,快手、B站也先后公开了自己的移动支付计划。去年11月,快手通过现金+股票的方式,收购了支付机构易联支付的股权,从而间接拥有了支付牌照,并在随后推出了“老铁支付”;B站支付也于日前正式推出“B付”,不过截止目前它还没有拿到支付牌照。
事实上,不只是短视频巨头,美团、拼多多等互联网新贵们,也都毫无例外地参与到了移动支付的大战之中了。此前有市场传闻称,拼多多旗下的多多钱包,曾有计划通过春晚活动来推广其支付系统,但此番春晚营销易手于抖音,无疑让后者占据了先机。
其实早在2020年12月正式推出多多钱包之前,拼多多就已经砸钱收购了上海本地的付费通支付有限公司控股权,从而间接持有了移动支付牌照,正式杀入了移动支付领地。另外,美团支付、小米支付,也在频频试水自家的金融产品。
虽然各巨头所处领域并不相同,但在布局上却仍有不少相似之处。比如,新巨头们都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通过投资收购的方式取得支付牌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与多方面的因素有关。一方面国家金融监管政策趋严,新的支付牌照申请不易;另一方面,互联网巨头业务扩张,急需建立自己的移动支付入口。各方因素推动之下,收购也就顺理成章了。
02 缘何选在此时从布局过程来看,各家巨头布局移动支付的方式虽有不同,但战略初衷确是殊途同归。
首先,发展支付是新巨头们的业务需要。以短视频巨头快手为例,它在2016年就上线了直播业务。其商业模式是,用户通过购买快手虚拟打赏礼品,获得收入分成。这一模式在2017年到达顶峰,占据了其总营收的95.3%。
在此基础上,快手又衍生出了电商和在线营销服务。其招股书显示,截止去年末,快手现有1.7亿直播日活跃用户中,月平均付费用户已经达到了6400万,平均每位用户的打赏金额在45.2元,数据已经相当庞大。
再来看其电商业务,日前快手的电商交易规模,也已经达到了上千亿的体量。在此基础上,快手发展支付自是势在必行。同样的业务逻辑,也适用于以短视频起家的B站和抖音。
而对于做电商的美团、拼多多来说,做支付更是不可或缺。电商业务向来就离不开商品流、物流、支付流三个基本要素,这对于美团、拼多多而言自然也不例外。那么,支付对互联网巨头如此重要,为何当初不做呢?归结起来,主要是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首先,是巨头们前期投入做支付体系不划算。具体来说,做支付需要巨大的商流、用户量支持,而美团也好、拼多多也罢,它们在发展早期无法形成这样的规模,这种情况下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研发资源做支付,远不如掏钱(支付手续费)给微信、支付宝,由它们代劳划算。
其次,是战略选择上的取舍。无论是美团还是拼多多,其在诞生之初就面临强大的外部竞争,这就要求它们必须聚焦核心业务扩张,暂时战略性“放弃”做自己的支付体系。而如今巨头发展移动支付的内外部条件,均已经具备(海量的用户、强势的市场地位等等),应时而变也势在必然。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