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送“天问一号”奔火,“长五人”还在奔跑

时间:2020-10-15 09:49|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送“天问一号”奔火,“长五人”还在奔跑  
 

来自国家航天局的最新消息,10月9日23时,“天问一号”探测器主发动机点火工作480余秒,顺利完成深空机动。此次轨道机动在距离地球大约2940万千米的深空实施。

茫茫宇宙中, “天问一号”还将飞行4个月才能抵达火星轨道,它孤独吗?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总体设计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主任设计师黄兵告诉记者: “将 ‘天问一号’送上奔火轨道的长五遥四火箭芯二级,在器箭分离后,如同送子远行后依依不舍的亲人,仍伴随在其身后,一起奔向浩渺宇宙的深处。”

长五遥四的芯二级也将造访火星吗?

“‘天问一号’抵近火星引力圈后,会按预定奔火计划主动制动减速,从而为火星轨道所俘获,开始绕火飞行,为着陆火星做准备。而芯二级将继续沿着椭圆轨道绕太阳飞行。如果不出意外,预计每隔两年,它都会在离我们最近的距离大约200万-300万公里的太空与我们遥遥相望。”

“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

长五遥四运载火箭从文昌发射场腾空而起、飞越蓝天白云的壮丽画面,宣示了中国的行星探索之旅启程,这一刻将永远镌刻在中国航天史上。

航天人比我们更懂得成功的来之不易。黄兵对记者说,我们所有的航天人都知道这句话:“成功是差一点点失败,失败是差一点点成功。”这不是绕口令,一点点,就是这么一点点,就是成败的分界线!

这是对航天事业高风险的真切描述。惟其如此,航天人才能胜不骄、败不馁,才能始终如履薄冰,敬终如始,精心再精心,严谨复严谨。

黄兵是2006年加入长五研发团队的。那年,长五正式研制刚刚起步。

15年来,“长五人”经历了无数次的曲折、坎坷。每次坎坷、每次失利,都让他们刻骨铭心,不敢忘怀。

2016年11月3日,海南文昌发射场,终于迎来了长五遥一首发。

注入液氢液氧后,数据突然显示发动机预冷未能达到要求。01指挥员立即启动应急机制,发射中心和长五团队一起分析研判,很快找到了问题的原因,决定排除故障。

当时,距原定的发射“零窗口”只有3.5小时,何况发射燃料已注入,再要派技术人员登上发射塔架排故,所有人都捏着一把汗。

“长五人”义不容辞地站了出来:一定要以最快最精准的操作解决问题。

指挥部果断决定:发射推迟,立即排故。

当晚,南海夜空升起一道璀璨的轨迹,宣示长五首发成功。

2017年的春天,长五团队抱着必胜的信念,再次奔赴海南。此行计划于7月2日,由长五遥二运载火箭将搭载的实践十八号卫星送上太空。

此次,黄兵更觉重担在肩——首次担任正式发射任务航天一院的01指挥员。为了确保航天发射成功,01指挥员历来实行的是“一职双岗”:一岗由发射中心的专家担任;二岗由运载火箭研制单位的专家担任。他们在发射中相互协作,互为替岗,及时沟通,在最短的时间里做出正确的决策。

之前,长五运载火箭总指挥王珏、总设计师李东将此决定告知黄兵时,反复叮嘱他作为01指挥员要把握全局,胆大心细,不仅要对整个大系统的所有制约条件都了然于胸,还要时刻掌握长五的测试状态。

黄兵自然不敢懈怠。7月2日发射之前,长五遥二走过的所有测试和作业流程,都非常顺利。

7月2日19时23分,长五遥二发射,相对“零窗口”时间只晚了10秒钟。

大屏幕上,发射工位烈焰奔腾,长五遥二冉冉升起。

170秒,4台助推器按计划分离。

280秒,整流罩分离,长五遥二已经飞出大气层。航天专家最担心的是运载火箭在大气层内飞行时受各种因素干扰,一旦火箭飞出大气层,外界干扰风险大大降低。此刻,大家感觉已胜利在望。

突然,黄兵发现传输回来的数据出现偏差:长五遥二的速度增加量开始偏离,高度也逐渐偏离,火箭实际飞行轨迹与测控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显示的理论飞行轨迹渐渐分岔拉开,出了什么问题?

原本气氛热烈的测控指挥中心大厅,突然鸦雀无声,所有的目光都聚焦那分岔越来越明显的曲线上。

航天发射所有的应急处置预案,就在01指挥员座位的后面,足有半人高。但火箭发射后是按事先装订的数据飞行,地面无法掌控。

火箭仍在加速,但方向不是预定的轨道,而是转向地面急坠!

346秒,传回来的各种信号均显示:长五遥二发射失利。

火箭都已经飞出大气层了,都346秒了,最令人痛惜的失败,就是那差一点点成功的失败!

难忘那908天,含泪跑过“至暗时刻”

“当时,我们谁都不敢肯定问题出在哪里!”黄兵说。

整整两天三夜,长五团队不分昼夜地在发射中心查找火箭故障的原因,但扑朔迷离,迷雾团团。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