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在科研“无人区”探索新路径
——记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胆固醇与脂代谢研究团队
2020年9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科学家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大科技工作者要树立敢于创造的雄心壮志,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径,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
在营养过剩的今天,心脑血管疾病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头号杀手”,而心脑血管疾病,又与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关联性最强。探究人体内LDL-C的控制水平,已成为全世界无数科研团队的奋斗目标。
而在武汉大学,就有这样一支科研团队。多年来,他们夙兴夜寐、执着追求,在胆固醇与脂代谢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原创发现,他们的研究成果被收录到十多部英文教材或专著中。他们,就是由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教授宋保亮领衔的胆固醇与脂代谢研究团队。
1 锁定关键性科学问题
日常生活中,你可能听到身边人发出过类似的抱怨:为什么我长期吃素,体检的时候却查出胆固醇偏高,肚子也越来越大?而一些生活随意、什么都吃的同事体检时各项指标却正常?
“胆固醇水平主要受两方面调控:日常饮食生活方式和遗传因素。长期摄入过量的胆固醇,导致LDL-C升高,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疾病。但是由于我们每个人的基因组内都有一些微小差异,使得不同个体之间胆固醇与脂代谢会有不同,甚至有巨大影响。”宋保亮举了这样一个例子:有一个人持续十年每日食用十几个鸡蛋,多年后心血管功能依旧正常;而另一个人也每天吃十几个鸡蛋,仅仅一年后却发展成动脉粥样硬化。为何会出现两个迥然相异的结局?揭开这些日常现象背后的科学规律,是胆固醇与脂代谢研究团队的一个重要探索方向。
破解这些难题,自然离不开大量的科研工作。“但对我们团队来说,由于承担的任务基本都在科研‘无人区’,鲜有现成的理论或者工具。这就要求团队成员思考别人没解决的问题,要学会‘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宋保亮说。
为此,团队大胆猜测,是否存在一种新的胆固醇调控基因?带着这样的疑问,团队与新疆医科大学马依彤教授合作,发现了一个家族性低胆固醇的哈萨克族家系,这个家族中的一些成员血脂明显低于正常人,但他们却很健康。通过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和基因关联性分析,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个新的胆固醇吸收调控基因——LIMA1。他们构建基因敲除小鼠,证明LIMA1基因缺失后,动物对饮食中的胆固醇吸收明显降低。
2018年6月,国际顶级期刊《科学》(Science)以研究长文形式发表了团队的这一研究成果。业内认为这一发现科学解释了人体内胆固醇吸收差异的原因,并且提示人们可以通过抑制LIMA1的功能,达到健康降脂的目的。
“虽然发现了LIMA1,但尽早搞清楚它与胆固醇之间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是团队接下来研究的内容。”团队成员、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刘勇说,为尽早使成果为降胆固醇提供新的药物研发靶点,团队已经开展了更深入的研究。
2 在独创独有上下苦功夫
2019年11月2日,首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北京举行,来自9大领域的50位青年科学家获奖,每位获奖者将连续5年、获得总计300万元资金,宋保亮位列其中。宋保亮获奖的原因是:肯定他在胆固醇吸收、合成、运输和共价修饰的机制与功能方面的前沿成果,鼓励他在胆固醇与脂代谢的基础与应用基础领域继续探索。
“探索”二字听着轻巧,却意味着要付出旁人想象不到的努力与汗水。“对团队来说,越是原创,越是未知。不要怕困难,要放心大胆往前闯。只要关乎人体健康的,就一定要做下去。”宋保亮说。
自2015年回国加入团队以来,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王琰始终坚持每天在实验室工作十几个小时,即使节假日也不例外。“这是团队每一位成员的常态。”王琰表示,“大家从来不叫苦,不叫累,醉心于理清基因和疾病之间的科学联系。大家总说,只要手头研究有一项成果能转化成为新一代降胆固醇药物,就意味着多年的心血没有白费。”
“大家每时每刻都在付出百倍千倍的努力,都在不断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宋保亮感慨地说,多年来,为破解人体内更多的奥秘,团队成员始终坚持做到“两个执着”,即无论是实验数据指标,还是课题完成指标,都执着于把数据做得更准确,都执着于把课题挖得更深入。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