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张玉奎:前沿弄潮科研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张玉奎
从事科研近60载,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以下简称大连化物所)研究员张玉奎为推动我国分析科学领域基础研究、应用开发以及仪器产业化等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色谱领域的先驱者之一。
“学海无涯,不学则罔;形势逼人,不进则退。”张玉奎说。长期以来,他时刻关注新知识、新技术、新学科的发展,不断更新理念,培育人才,满足国家和时代的需求。
让“色谱”跳出中国韵律
1965年,刚走出南开大学校门的张玉奎,来到大连化物所,跟随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卢佩章进行色谱基础理论研究。
在卢佩章的指引下,张玉奎将研究重心锁定在液相色谱研究领域。当时,液相色谱研究颇为前沿,它是一种物理化学分析方法,利用不同物质流经色谱柱的运动速度不同,由此在屏幕上产生起起伏伏的波浪线,来判断样品组分,生物、化学等诸多领域都离不开它。
科研离不开文献,阅读文献是科研的一项基本功。这也让从小到大学习俄语、从未接触过英语的张玉奎犯了难,捧着一本本英文文献像看“天书”一般。
并未有丝毫退却之意,“越难越要啃下这块硬骨头”,张玉奎在心中暗暗发誓。于是,他买来英汉词典,一个单词一个单词查,每天睁眼第一件事就是背单词,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补习班,加之在德国短期的学术交流,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掌握了这门语言。等到在国际会议流利主持,与各国友人对答如流时,国外科研人员非常惊讶,追问他学习英语的奥秘。张玉奎自豪地说,“在中国学的”。
在语言的加持下,张玉奎的科研工作如鱼得水,他也将大量时间倾注于此。长期的实验和分析,他发现色谱过程中影响分离行为的分子结构因素,建立了系统的色谱热力学研究方法,此外,还阐明了影响色谱峰展宽和峰形对称性的动力学因素,证实高效液相色谱中保留时间与半峰宽之间存在定量关系,丰富了色谱过程的理论基础。这个初出茅庐的小伙子也引起国外学者的广泛重视。
张玉奎深知,“理论研究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上世纪90年代末,张玉奎开始负责高效液相色谱仪的研制与开发。
当团队开发出P200-II型等高效液相色谱仪时,张玉奎看到国产色谱仪跳出起起伏伏的韵律,他欣喜不已。该色谱仪也于2000年通过ISO9001认证,当年销售百余台,进一步提高了国产仪器的市场占有率。
迈向“智能”色谱时代
上世纪7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初兴,张玉奎隐约意识到这个“新家伙”在科学研究中有重要意义。
在卢佩章的鼓励下,他开始学习编程。“计算机的存储技术能够将一个个色谱‘波浪’存储起来,节省物理空间,同时方便检索、查阅。”张玉奎说,“我研究的重点就是,将色谱仪的‘波浪线’转化成计算机语言,用计算机表达出来。”
但当时的内存条存储空间很小,且价格昂贵。为了在有限的空间存储更多的数据,张玉奎下决心突破原有桎梏,研究新方法。于是,他根据拖尾指数修正的高斯函数,利用当时研究室仅有的Z80计算机,开始了色谱溜出曲线计算机摸拟的艰难探索。为色谱编写程序,不仅需要谙熟分析化学,还要了解计算数学。当时对解析误差函数一窍不通的他,从公式学起,不断请教领域内的专家,发现潜在解决方案便没日没夜“赶工”,查看效果。
“只要碰上同事们集中用电,计算机就极其容易死机,之前编写的程序就得重新来过,所以我就写一点赶紧保存一下。”张玉奎回忆。
后来,为了提高效率,张玉奎学会了“错峰”工作,抓住同事们上班前和下班后的空当编写程序,白天进行常规的液相色谱研究。同事不时调侃,如果在实验室看不到张玉奎,那就去“机窝”找他,他肯定在。
上下求索,不负众望,张玉奎编写出色谱流出曲线拟合软件,实现对色谱峰型变化规律进行定量描述,为色谱数据处理和存储提供了全新的方法。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