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复旦大学林友培:他的研究为肿瘤治疗带来新的突破
肝内胆管癌是仅次于肝细胞癌的第二大原发性肝癌,约占肝脏原发恶性肿瘤的10%-15%,是预后最差的癌种之一。对于这种癌症,目前的治疗方法主要有手术切除、化疗、靶向和免疫治疗等。然而,不同患者间的肿瘤是有差异的,甚至同一个肿瘤内部的不同位置也有巨大的差异,即肿瘤间和肿瘤内异质性。肿瘤异质性是介导肿瘤进展和耐药的重要因素,也是实现精准诊治及攻克肿瘤的重大挑战。
林友培关注到了这一问题。以改变肝内胆管癌治疗现状为理想,他的研究为肝内胆管癌异质性和个体化治疗策略开发提供了重要理论思路,目前已发表一作/共一SCI论文8篇,累计影响因子182分。凭借学术上的出色表现,林友培成为复旦大学第十四届“学术之星”特等奖获奖者之一。
聚焦肿瘤组学特征,提出重要治疗理论
2018年9月,林友培直博到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师从樊嘉院士,同时在指导小组成员中山医院高强教授和张舒副研究员的引领下,正式开始学术研究。
在肝内胆管癌中,既往的分子分型主要集中于基因组和转录组水平,而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直接执行者。课题组董良庆师兄和林友培对来自262例肝内胆管癌患者肿瘤组织的基因组、转录组、蛋白质组等进行多组学联合分析,首次从蛋白质组学的角度提出了肝内胆管新的分子分型,并阐释了不同分型之间的多组学差异和关键驱动变异的促癌机制。
2022年1月,林友培与课题组共同撰写的论文Proteogenomic characterization identifies clinically relevant subgroups of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发表于Cancer Cell 。这一研究为肝内胆管癌的发生发展机制和精准化靶向治疗方案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
在这一研究的基础上,林友培进一步研究了肝内胆管癌在发生发展过程中与免疫环境的相互作用规律,补充了目前的肿瘤免疫编辑理论,并针对不同的肿瘤免疫分型提出了不同的联合治疗策略。根据这一成果,他以第一作者身份在重要国际期刊 Cancer Discovery 发表了论文Geospatial Immune Heterogeneity Reflects the Diverse Tumor-Immune Interactions in 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
“目前这些研究还停留在理论层面,提出的治疗方法还不能立即应用于临床,但随着后续研究的推进,希望将来能够真正为肝内胆管癌的临床治疗决策提供指导。”林友培认为,这些成果能为肝内胆管癌治疗开拓新的研究方向,并有望在进一步研究下投入应用。
研途漫漫,艰难玉成
抱着救死扶伤的单纯愿望,林友培踏上学医路。使他最终坚定医学理想的,则是这一道路的挑战性和对社会的价值——做医生要求保持终身学习,为人民的健康福祉而奋斗,这正是他对自己的要求。
2018年12月,在和导师充分讨论后,他认识到肝内胆管癌异质性高、预后差的现状,且该癌种的全球发病率近年来持续上升,目前缺乏有效的靶向和免疫治疗方案,对人类健康造成极大危害。为了改善这类恶行肿瘤患者的与预后,他选择肝内胆管癌的肿瘤内异质性和免疫微环境作为自己的研究方向。
然而免疫基因组学的入门门槛较高,需要扎实的肿瘤生物学基础,当时的林友培连许多基本的基因组学概念比如肿瘤倍体性、基因扩增等都是一知半解。每当出现一个新的概念时,他不得不一头扎进书里,检索阅读相关文献。在博士生前四年,他几乎没有任何的成果和产出。这让他时常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科研。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