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破解百年难题,西湖大学新发Science
生命起源于海洋。地球上的氧气约有一半由海洋光合作用所产生。而叶绿素是光合作用光能捕捉与化学能产生所需的关键分子。
海洋之中,阳光不会普照,光合生命进化出复杂的捕光机制。
例如,尽管海洋真核藻类在大小、颜色和形态上各不相同,但它们的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中大多采用了一种陆地植物所缺乏的、名为叶绿素c的分子。
北京时间2023年10月6日,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小波团队在Science发表题为“A chlorophyll c synthase widely co-opted by phytoplankton”的文章,首次揭示了叶绿素c合成酶编码基因及该酶作用机制,挖掘了叶绿素c的生理功能,讨论了该基因的演化形成与转移。
叶绿素c于1864年由爱尔兰物理学家乔治·斯托克斯首次报道,其合成酶的发现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海洋光合作用领域的一个问题,并为海洋藻类捕光机制的合成生物学应用打开了一扇门。传奇:从硅藻到叶绿素c
苏轼在《前赤壁赋》中写道:“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如果你拿出一滴海水放在显微镜中,你会看到一个生机勃勃的微观世界。硅藻,就是仿佛如此微不足道,却在海洋光合作用中起主导地位的生存强者。
硅藻作为单细胞真核生物,一般只有2微米到200微米,只有少数门类可以达到毫米级,所以在18世纪之前,人们甚至都不知道它们的存在。但硅藻的演化之路绝对是史诗级的——二次内共生。
目前主流理论认为,一个异养生命通过吞噬蓝细菌获得了光合作用的能力,演化出了绿藻与红藻,蓝细菌演化成了叶绿体,这是人们常知的第一次内共生。而硅藻的祖先,是不折不扣凶悍的掠食者,它们吞噬了已经具备细胞核与叶绿体的红藻,并获取了特定的红藻基因,这也被称为第二次内共生。硅藻绝对是演化史中的“卷王”,也许是为了防御,硅藻还演化出了厚实的“装甲”——它们学会了利用二氧化硅,没错,你可以理解成它们给自己装上了颇为现代化的玻璃外壳。很多硅藻可以在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之间切换:平时进行无性生殖,然而由于其奇特的增殖方式,子代细胞会越来越小;在细胞小于一定阈值时这些硅藻则启动有性生殖。硅藻的祖先中有一支又另辟蹊径,演化出了多细胞的藻类,演化出巨大体型的褐藻,比如我们日常食用的海带。
正因为如此,李小波此前主要在国外从事莱茵衣藻光合作用的研究,但加入西湖大学之后逐渐认识到硅藻的独特性,决定将硅藻光合作用作为实验室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李小波团队将目光投射到硅藻的捕光机制上,含有叶绿素c的捕光复合体的吸收光谱不同于陆地植物的捕光复合体,可以更高效地吸收水域中丰富的蓝绿光,这可能是各种真核藻类广泛采用叶绿素c的原因。
光合作用极其复杂,人类目前还不能完全解密,就叶绿素的种类与合成研究来说,也是走过了一段漫长的弯路。目前认为产氧光合生物主要含有五种类型的叶绿素:叶绿素a, b, c, d, f,其结构与合成路径各有不同。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