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守护长白山:与火较量,与林共生

时间:2023-10-17 06:02|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守护长白山:与火较量,与林共生  
 

 

初秋的长白山,漫山绿野,红黄点缀。游客们从西、南、北面爬上这座山,在云影交错中欣赏天池的美。

“长相守,共白头,山为证。”对慕名而至的游客来说,长白山是他们誓言的见证。而对致力于长白山保护的科学家、森林消防员、巡护员等人来说,这是他们与长白山相生相守的真实写照。

长白山处在我国东北端,森林覆盖率达95.56%,是北方最大的原始林区之一,被称为东北生态屏障。近日,《中国科学报》记者走进长白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长白山保护区)及吉林长白山森林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长白山站),探访扎根于此的科研人员及保护工作者,聆听他们与火较量、与林共生的故事。

与火为敌,是多年如一日的坚守

天蒙蒙亮,做了16年瞭望员的王孝华,带着午饭进山了。

像王孝华这样的瞭望员,在长白山保护区有67个。他们分散在15座三四十米高的瞭望塔上,天亮上塔,天黑下塔,瞭望火情,直到大雪覆山。

王孝华已经55岁了,大半辈子都守在长白山,他动作很麻利,五六分钟便来到了塔顶。瞭望台7、8平米见方,设有半人多高的围栏,中间是个有四面玻璃窗的小房子。

接下来,每隔半小时,王孝华都要围着房子走一圈,俯瞰森林,仔细观望。罗盘是王孝华的好帮手,依靠它可以给目测方向精确定位。一旦出现火情,通过周围多个瞭望员的交叉定位,很快就能精准确定经纬坐标。

  ?

王孝华正在进行瞭望 刘如楠摄(下同)

和王孝华做伴的,是房子头顶的“森林眼”,这个高清相机可24小时、360度地扫视整片森林,捕捉到烟雾和热点的踪迹,它会立刻向保护区管理局的指挥中心发出警报。

在长白山保护区最北端的指挥中心,大屏幕上整个保护区的卫星图像被分割成了一个个小方块,指挥员紧盯着眼前的屏幕,监督着区内11个保护站和3支专业扑火队工作人员的行踪。

即便已经过去了11年,长白山保护区管理局头道站站长李忠磊仍对2012年的“5·29”雷击林火记忆犹新。

这天中午时分,队员们完成了上午的训练,准备吃午饭。突然,警报拉响,广播电台里传来声音:“五俩幺(头道站电台代号),西坡发现火情,做好增援准备。”

作为当时唯一的专业森林消防队,大家立刻换上消防服,带上装备,集合整队。没过多久,指挥中心传来了增援的命令和具体位置,话音刚落,时任队长李忠磊和20多名队员一道,向火场奔去。

经过两个多小时路程,他们才来到火场周围,“抬头看天是浓烟滚滚,低头看地是一片焦黑,我们立刻开始找水源、架水泵,集中力量拦住火头。”李忠磊回忆。

队员们一直扑救到第二天凌晨3点左右,此时,林子里的温度已经降至个位数,人工增雨带来的雨点和冰雹,冰冷地打在他们的脸上。“我们的衣服全湿了,头脸跟泥猴似的,又冷又饿又困,体力已经透支,近乎失温。”李忠磊说。

出于安全考虑,队员们撤出火场,哆哆嗦嗦地挤在车上休息。等到天亮,进行简单补给后,又投入了扑灭余火的战斗。

“地面火烧过的地方,有时会顺着树根向地下烧,我们需要把燃烧的树根都刨出来熄灭。”李忠磊对《中国科学报》说。

就这样,持续扑救了一个星期,李忠磊等才撤出火场。而那些离火场最近的巡护员,24小时看守火场,每隔一小时巡查一遍,整整清理了近一个月,达到无明火、无烟、无气状态才全部撤出。


森林消防员正在进行扑火演习

森林防火压力增大,仍连续5年0火情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