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汤洪波:首个重返中国空间站航天员

时间:2023-10-27 05:03|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汤洪波:首个重返中国空间站航天员  
 

 

仅仅过了2年3个月,汤洪波将首次作为指令长带领神舟十七号乘组前往中国空间站。10月25日,身着蓝色航天服的汤洪波亮相酒泉发射场问天阁与媒体见面。

从空间站任务的第1棒到第6棒,接力棒又重回汤洪波手中,他将成为中国首个间隔最短时间执行两次任务和首个重返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

从体能成绩垫底到“教科书式的飞行”

1995年秋,校园里的一纸招生通告让汤洪波心潮澎湃,空军飞行学院来招收飞行学员。能够穿上帅气的飞行服是许多人梦寐以求的事。尽管汤洪波就读的学校十几年才录取过一个,希望十分渺茫,但还是阻止不了他的决心。通过严格体检、考试等流程后,汤洪波顺利被录取。

可是,一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保定分院学习后,还没适应北方生活的汤洪波就遭遇了学业上的“拦路虎”。他的体能成绩是班上垫底的。如果体能通不过,就会被淘汰。怎么办?一个字,练!汤洪波每天风雨无阻,在操场上一圈一圈地跑,挑战自己的极限。一年以后,他的体能成绩终于从垫底“跑”到了优秀。不仅如此,其他课程也获得了“优秀”的成绩。

汤洪波心里明白,自己虽然不是最聪明,但一定最努力。他有毅力,爱琢磨,一点点稳步提升成绩,直到出类拔萃。

在第五飞行学院当飞行学员时,汤洪波的飞行成绩经常获得满分,大家都评价他是“教科书式的飞行”。

从天空到太空

2009年,我国开始第二批航天员招录选拔工作。此时,已经担任飞行大队长的汤洪波义无反顾地报了名,他向往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报名参加航天员选拔体检后的一个晚上,汤洪波和妻子坐在大操场上纳凉。妻子指着繁星点点的夜空说:“没准你以后就驾驶飞船在上面飞呢。”汤洪波仰头看着美丽的夜空,不禁心驰神往。

经过多轮选拔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入选了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队伍。天空和太空只是一字之差,然而,要实现优秀飞行员到合格航天员的转变,却是个巨大的跨越。

4年左右的时间,要完成基础理论、体质训练、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航天专业技术等八大类上百个科目的训练。这些训练既挑战学习能力,又挑战生理与心理极限。

对汤洪波来说,专业知识的学习是他难“啃”的“硬骨头”。他索性用了一个最原始的办法,学不懂,就硬抄下来加强记忆。模拟失重训练,曾是他一度迈不过去的心理坎。这项训练要求航天员穿着水下训练服持续在水下工作数个小时。

服装加压后像一艘“人”形飞船,硬邦邦地套在身上,限制了四肢的活动。汤洪波不喜欢这种束缚感,平时连手表都不愿戴。一穿水下训练服时,他就觉得不适应,恨不得马上脱下来,总要反复穿脱几次。以至每次训练前一晚上,他都会寝食难安。

汤洪波心里暗暗叫苦,航天员要具备出舱活动的能力,连舱外服都穿不住,还谈什么上天呢?在后来的训练中,他让工作人员把服装温度尽量调低,强迫自己冷静下来。经过多次训练后,他终于越过了这道难关。

野外生存训练也是对身体和精神的双重磨砺。汤洪波印象最深刻的是那次参加48小时沙漠救生训练,他和航天员杨利伟分到一组。当时赶上沙尘暴,他们顶着大风,花了不少精力,才把帐篷搭好。两人躺在帐篷里,嘴里不断地灌进沙子。就这样,挺了40多个小时。最后,按照任务安排,他们还要从沙漠里走出来。当天,地表温度达到40度,热辣辣的太阳烤得皮肤疼,水也不够喝,嘴干得都脱了皮。他们背着行囊,拄着拐杖,在沙漠里走一步退半步,一两个小时才走了5公里。

各种训练一次次挑战汤洪波的极限。72小时睡眠剥夺训练中,他和其他两名参训人员被关在一个小小的没有窗户的地下室里,放了一张不给睡的床,在这期间还要完成高负荷工作。而他和另两位战友就这么挺过了72小时。

“你的能量超过你的想象!经历过这种极限的考验之后,以后哪怕再难再苦,也都能扛过来。”汤洪波说。

难忘的92天太空生活

2021年6月17日9时22分,航天员汤洪波和他的同伴聂海胜、刘伯明驾乘神舟十二号飞船顺利升空。这是空间站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进行为期3个月的在轨驻留,开展机械臂操作、太空出舱等活动,验证一系列关键技术。作为中国空间站的首批住户,他们面对的是各种未知和挑战。

这也是汤洪波的首次太空飞行。为了这一刻,汤洪波足足准备了11年,4000多个日日夜夜。

上一篇:矿物工程专家、两院院士王淀佐逝世 下一篇:没有了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