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1.3亿多年前的恐龙皮肤化石“重见天日”
1.3亿多年前恐龙皮肤化石到底长什么样?10月27日,记者从临沂大学了解到,该校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张福成教授团队在河北省丰宁满族自治县发现两具1.3亿多年前“热河生物群”的植食性恐龙化石,并主持完成化石发掘、修复以及相关科研等工作。
两具完整的恐龙皮肤化石,一具属于较为原始的角龙类,全身骨骼保存近乎完整;另一具属于剑龙类,其骨骼、皮肤印痕保存完整程度近100%,保存面积和完整程度罕见,这也是热河生物群以及河北省境内首次发现剑龙类恐龙。
这两例发现到底有何意义?记者采访了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教授、国家古生物化石专家委员会委员张福成教授团队。
填补角龙类恐龙进化发展“断链”
“为何有的角龙长有像剑一样的攻击性武器?而另外有的角龙长有像盾牌一样的防御性武器?”张福成向记者表示:“角龙类恐龙奇异的形态以及内在的科学意义,一直是生命演化研究重点关注的科学问题。”
据了解,角龙类恐龙是目前已知恐龙中多样性最高的类群之一,其属种繁多,形态复杂,相应的科研难度也较高,探讨它们系统演化关系也一直是古脊椎动物学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
图为此次发现的角龙类恐龙复原模型。龙潜 摄
“角龙演化过程中包含了许多形态学上的创新,比如,大家一般认为角龙类恐龙演化由原始到成熟,头上会逐渐出现大型的角等头饰。”张福成认为,“本次发现的角龙类恐龙化石恰好处于这一转变的中间位置,是填补角龙类恐龙进化发展‘断链’的重要一环,该标本近乎完整保存的骨骼也将为进一步研究原始的角龙类恐龙演化路径提供重要证据。”
临沂大学地质与古生物研究所副教授郭颖向记者强调:“比较著名的三角龙头的后部或头的上面会有比较特殊的角或者是比较特殊的颈盾,而本次发掘的角龙类恐龙化石还没有那么复杂的结构,而且体型较三角龙更小,体长仅约1米,属于一种比较原始的角龙类恐龙,它的发现将对研究角龙类恐龙早期演化的相关问题提供珍贵的实物材料。”
图为此次发现的角龙类恐龙化石。龙潜 摄
剑龙类恐龙的外形极不寻常,背上长有成对或者交错排列的骨板,尾巴上还有长剑一般的尖刺。长久以来,许多古生物学家都在努力探索剑龙类恐龙的演化历程,好奇的问题是:这群外形奇特的类群是如何出现,如何快速壮大,又如何奇迹般地消失的?
揭示世界恐龙皮肤印痕化石之最
“本次骨骼保存完整程度近乎100%的是一具剑龙类恐龙,体长约5米。”张福成强调,“本次发现的剑龙类恐龙还保存有完整的皮肤印痕,类似于现在的蛇或者蜥蜴的外表皮,其保存面积和完整程度在世界范围内都实为罕见,称之为世界恐龙皮肤印痕化石之最也不为过。”
图为此次发现的剑龙类恐龙复原模型。赵羽 摄
“本次发掘的剑龙类恐龙能保存得如此完整,源于当时频繁的火山活动。当时恐龙可能是去河边或者湖边喝水,或者是年龄原因自然死亡,直接躺到水里,被静静地冲到水位比较深的地方。”他分析,“因为越深处的微生物的生活环境比较弱,它没有受到微生物和小动物的干扰,火山灰一年一年地往上落,使得化石可以完整保存下来。”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