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强劲创新动力不断刷新科技高度
“离家139天,我仍在奔火旅程中,目前一切均好,勿念。”
2020年12月9日,“天问一号”给“嫦娥五号”发来了第一封“家书”。如今,“嫦娥五号”已顺利带回了来自月球的馈赠,“天问一号”也在自己的征途中稳健前行。这对“兄妹”作为中国太空探路者中最年轻的代表,注定将一起走进全体中国人2020年的共同记忆。
202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也是中国的“科技大年”。在这个新冠肺炎疫情阴霾笼罩的世界里,科技为我们点亮了希望之光。科技创新不仅让中国人亲切拥抱“星辰大海”,探索世界的脚步走得更加从容自信;也让中国经济有了“定海神针”,以更强的发展潜力和抗风险能力,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经济大潮中“乘风破浪”。
这一年,我们战疫抗疫,科技不再“高冷”
5小时完成场地平整设计图、24小时完成方案设计图、60小时完成全部施工图……“火神山”“雷神山”从设计到落成投入使用,仅用了短短10多天时间。
这一连串“不可能任务”,生动诠释了科技驱动下的“中国速度”。不仅建造神速,这两座新式医院的运营方式更是体现出强烈的科技特色。
通过5G、AI、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研发出智能化运维管理平台,链接医院5大类17个信息系统,形成“智慧大脑”,实现了智慧安防、智慧物流、智能审片、“零接触”运维,共同编织出一张无形的信息防护网,为战疫保驾护航。
在与病毒短兵相接的生命科技领域,更是打了一场漂亮的“突围战”:短时间内完成新型冠状病毒基因组测序;全国专家奔赴武汉,确定科研攻关重点,科研、临床、防控严密配合,产学研协同发力;科技部等部门3批共计16个应急攻关项目,围绕病毒溯源、药物研发、疫苗研发、检测试剂以及试验动物模型部署;迅速研发核酸检测试剂盒,为群防群控打下坚实基础;多个技术路线并行,在安全、有效的前提下实现了疫苗研发前所未有的速度。
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四位科技工作者获得国家勋章和国家荣誉称号,象征着科技战疫力量得到了国家和人民的高度认可。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高级顾问布鲁斯·艾尔沃德实地考察后感慨道:科技驱动是中国防控措施的一大特点。
在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后,口罩机的快速研发,又吹响了复工复产的冲锋号。健康宝、畅行码、口罩机、红外测温枪、智能防疫机器人、云会议、云课堂……一系列科技成果运用于复工复产中,帮助被疫情暂停的生活恢复元气,帮助被疫情冲击的经济快速“转正”。
这一年,我们探月问天,勇闯星辰大海
“我们实现了我们的承诺。我们没有吹牛!”
随着嫦娥五号返回器的顺利回家,航天人骄傲地向世人宣告。在嫦娥“五姑娘”给“娘家人”带回了1731克来自“广寒宫”的珍贵礼物的同时,一张15年前的旧报纸也在网上火了。
它是2005年的《科学发现报》,其上写道:三年内,一颗属于中国的卫星将开始绕月飞行;6年内,中国月球车将在月面软着陆;2020年之前,中国研制的机器人将把月壤样品采回地球。
多年之后再回首,国人惊喜发现:15年前各国探月计划,只有中国实现了,而且每一步都是按计划精准地完成了,中国人没有吹牛。
不止是“嫦娥”,还有“天宫”和“天问”;不止是探月,还有深海和深空。永攀世界科学高峰,越来越多的科技领域闪耀着中国人的名字。伴随着祖国经济实力的逐步增强,中国人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也进一步舒展,在神州大地、在海底世界、在宇宙深处开花结果。
1月11日,有着“天眼”之称的我国500米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正式开放运行;
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成功首飞,空间站阶段飞行任务首战告捷;
5月27日,2020珠峰高程测量登山队8名攻顶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完成峰顶测量任务;
7月23日,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发射,迈出了我国自主开展行星探测第一步;
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11月28日,“奋斗者”号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成功完成万米海试并胜利返航;
12月4日,我国新一代可控核聚变研究装置建成放电;
12月17日,嫦娥五号返回器携带月球样品安全着陆,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规划如期完成……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