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为南海书写中国故事
——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南海深海过程演变”
“深海勇士”号在南海下潜。
编者按
南海位于三大板块交界处,地质活动剧烈,解开它形成与发展的奥秘,对了解我国的蓝色国土意义重大。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边缘海之一,南海“故事”也为同类海盆研究开创了先河。近日,我国首个大型深海基础研究项目“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画上圆满句号。
自2011年起,该项目由我国著名海洋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汪品先领衔,前后共有700多位科学家和研究生投入研究,完成52个重点项目,经过3个半航次的国际大洋钻探、4个载人和遥控深潜航次的艰苦努力,通过对南海深部的系统性观测和分析,获得了新的认识,并对国际传统主流观点提出了挑战。
深海研究有什么用?
“人类的海洋开发主要是在浅海的陆坡陆架上,但理解海洋的钥匙却在深海。”中国科学院院士、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汪品先这样回答。
在地形起伏比大陆还大的深海里,居然会发生“深海风暴”,水深5000米的地方能有每秒30厘米的流速;海底以下还有微生物组成的“深部生物圈”,据说能占全球生物总量的1/10。
让人不禁向往,在那沉积了3300万年的南海深海底,到底记录了怎样的海流变迁历史?近日,我国首个大型深海基础研究项目“南海深海过程演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以下简称“南海深部计划”)画上圆满句号。中国科学家团队利用10年时间,历经启动布置、全面实施、深入集成3个阶段,笔笔勾勒出“南海故事”。
漫游“仙境”
“就像‘爱丽丝漫游仙境’,海底世界真的太美妙了!”2021年初,汪品先坐在摄像头前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谈论起深潜经历,眼神中露出孩童般的兴奋与好奇。
“在甘泉海台, 深水的冷水珊瑚真是个仙境,竹珊瑚、扇形珊瑚、海绵、苔藓虫等一道构成的‘园林’,为游动的动物提供栖居地,就像小鸟归林。旁边的海马冷泉,在一串串气泡从海底冒上来的地方,只见层层叠叠的贝壳堆积如山,小贝壳密密麻麻地爬在大贝壳身上……”他如数家珍地描绘着那片“仙境”,兴奋地回忆那天深海珊瑚生态系统的发现。
2018年,“南海深部计划”已经进入尾声,82岁高龄的汪品先首次搭载“深海勇士”号4500米载人深潜器,在南海完成3次1400米水深以下的下潜,实现他追寻了大半个人生的目标。
早在1978年,跟随石油科技代表团访问欧美的汪品先第一次听到国际专家谈论起深海,“在地中海底,各种颜色的海百合美得令人心醉。”但是40多年前的他,根本不敢想象有一天中国也造出深潜器、自己也会潜下去看深海的奥秘。
自上世纪50年代起,我国海洋地质研究的重点都在近岸浅海,深海尚未在科学家目光所及范围内。直到2006年,这颗科学的种子仍静待发芽。尽管学术界有不少呼声,但当年编制的“国家中长期规划”中,一个深海研究项目也没有确立。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里,深海研究一直被视为太过前沿的领域而难以立项,甚至有专家认为深海项目是“后天的科学”。
但汪品先很坚定,一定要去“看”深海,他的目标在南海。“在崭新的水平上认识海洋变迁及其对海底资源和宏观环境的影响,南海是最佳选择,而理解南海的钥匙在深海盆。”2007年,包括汪品先在内的海洋地质研究团队形成统一的意见,开始大力推进国家层面的深海科学研究计划。
2011年,汪品先团队多年的愿望最终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实现。“南海深部计划”重大研究计划启动,我国首个大型深海基础研究项目正式迈开步伐,汪品先担任指导专家组组长。
次年,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海洋强国”,我国深海研究迎来发展的历史机遇。对此,科研团队备受鼓舞。
在“南海深部计划”执行的8年里,项目组充分运用国际上探索深海先进的“三深”(深钻、深潜、深网)技术,成为重要的特色和亮点。“蛟龙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相继下水南海,国际大洋钻探计划(IODP)三个半航次几年内密集执行,国际上规模最大的区域海洋潜标观测网络在南海海底得以构建。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