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科学 >

坚持铸就航天名匠

时间:2021-02-02 09:26|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坚持铸就航天名匠  
——记中国科学院第二届“科苑名匠”薛长斌  

坚持铸就航天名匠

薛长斌在嫦娥四号任务地面应用系统控制大厅 本人供图

低调沉稳,是中国科学院月球与深空探测总体部副主任薛长斌给人的第一印象。

曾先后担任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和嫦娥四号任务有效载荷分系统总设计师的他,将自己的成就归结为“运气好”,“我觉得个人是一方面,幸运的还是赶上了整个时代发展的大潮。”

在这些光环背后,他既是众人眼中雷厉风行的总设计师,也是同事口中善解人意的领导。

面对着无处不在的枯燥与压力,他相信团队的力量,也相信好奇心的作用。他选择用坚持践行航天事业的使命与责任,将个人命运与时代紧紧相连。

走上航天路

有效载荷,通常指航天器上搭载的用来完成特定任务的仪器设备、试件、生物等。薛长斌把有效载荷形容为“乘客”,卫星、着陆舱等航天器则是它搭乘的平台。作为有效载荷分系统的总设计师,薛长斌的工作则是为这些“乘客”保驾护航,保证有效载荷与平台间完美配合,顺利完成既定任务。

遥感探测、空间实验、着陆勘察……航天任务多种多样,有效载荷的设计研制也要依据航天器特点、任务目标、设备属性等因素不断进行调整,这其中往往涉及物理、化学、生物、天文等多个学科,是一项需要统筹各方、集众家之所成的关键工作。

但学习通信与电子系统出身的薛长斌最初并没有想过自己会走上航天的道路。

1997年,薛长斌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硕士毕业,一个偶然的机会收到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发来的面试邀请,“中科院在我心里很神圣,当时叫我去我就去了。”

没来得及多想,薛长斌就这样“顺理成章”地走上航天路,一干就是24年。

项目参与的越来越多,薛长斌逐渐认识到,航天事业绝不单纯是一项工作,其背后承载着太多的意义,“如果我做一个大众消费品,只要用户体验好就可以。但航天‘产品’不是这样,背后承载着国人的关注和期待。一旦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再用个人得失去衡量这份工作”。

如今,我国科技事业高速发展,航天事业也进入飞速发展的快车道,薛长斌庆幸自己坚持了下来,迎上了时代的浪潮。

坚持铸就航天名匠

枯燥与压力是必经之路

薛长斌的工作与其说同仪器打交道,不如说是同问题打交道。“时时刻刻都有问题,人的问题,进度的问题,仪器的问题,每天都在解决问题。”

薛长斌知道,激情澎湃只是科研工作中偶尔才会闪过的瞬间,常伴左右的是枯燥与压力。

2016年成功发射的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搭载19项空间科学实验系统,是国内截至目前在同一空间飞行器上一次性装载科学实验项目最多的任务,也是薛长斌第一次担任有效载荷分系统的总设计师。

研制进展到后期时,团队发现有一个关键设备隔三差五就会复位一次,相当于电脑在工作中会不定时重启。这对于身兼重任的实践十号来说,意味着许多科学数据可能会因此丢失,严重影响空间科学实验任务。

从软件到硬件,可能出现问题的环节不胜其数。故障树是工程领域分析问题故障的常用方法,从问题出发,对所有可能导致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逐一排查。这其中有数不清的中间事件,多个中间事件再延伸到不同的底事件,“可能归纳成几十个底事件,我们要一个个去排除。”

薛长斌的直觉告诉他,问题就在软硬件的配合过程中。团队决定按这个方向查,一边推进整个项目进度,一边等待着问题的出现,随时展开排查。

这一查就是一年。最终,团队在检查了几万行代码后终于发现,问题出现在其中一个函数与操作系统编译器的兼容性上,“这其实都不能算问题,函数本身没写错,只是编程语言与CPU的兼容性出现了问题。”

问题解决了,实践十号在经费、进度异常紧张的情况下圆满完成既定科学实验项目,在多个领域实现多项重大突破。

如今坐在办公桌前的薛长斌声音洪亮,谈吐从容,爽朗的笑声丝毫看不出他所面临的压力。但几十年的科研生涯让薛长斌相信一个道理,成功的过程永远充满着枯燥乃至痛苦,幸福与收获都是坚持下来的结果。

“我敢下这个结论,如果有件事情你时时刻刻都做得特别快乐,这多半是件无意义的事情”,薛长斌果决而又坚定。

坚持铸就航天名匠

相信团队的力量

嫦娥四号是人类探测器首次在月球背面着陆,也是中国探月工程中首次开展国际合作任务,搭载了沙特、荷兰、德国、瑞典四国的有效载荷仪器。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