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从解出首个完整新冠病毒真实结构,到做出第一张新冠病毒3D影像
一支高校科研团队带来的启示
37岁的李赛突然“火”了。
为这位研究方向“很小众”的高校青年学者带来“流量”的,是全球第一张新冠病毒的3D影像——近日,由清华大学李赛实验室和奥地利纳米制图公司、沙特阿拉伯阿卜杜拉国王科学技术大学伊万·维奥拉团队合作的新冠病毒高清科普影像问世,首次用影像化方式为大众揭开了新冠恶魔的真“像”。
这个成果实际上是李赛团队的第二步工作,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步“发不出成果”。
去年9月,李赛实验室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李兰娟院士课题组合作解出世界首个完整新冠病毒真实结构,被国际权威期刊《细胞》审稿人称赞:“这项工作展示了迄今为止我所见过的最完整新冠病毒形象,这也是使用冷冻电镜断层成像方法解析完整颗粒结构的一次绝妙的应用。”
按照惯常的科研路径,到此,工作可以告一段落了。但李赛实验室却并没有如此选择,而是进一步影像化,为下一步的大众科普奠定基础。
从“抢发顶尖期刊论文”到做“发不出论文”的成果,从前沿攻坚到大众科普,李赛团队的新冠病毒研究道路展示了一种与以往不一样的科研进路,也引发了记者思考:在“破五唯”的背景下,在众多高校科研工作者被论文、结项裹挟的当下,这映射出什么样的科研初心?又诞生自什么样的土壤?
1.科研的初心究竟是什么?
“只要这个研究对社会有价值,能够帮助年轻人去更多地关注科学,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好、更健康,那就是值得的。”
记者:你的团队什么时候开始专注新冠病毒研究?都做了哪些工作?
李赛:通俗来讲,我的专业就是用冷冻电镜断层成像技术给一些囊膜病毒“拍照”,解析其完整结构。
从去年1月底开始,我和团队的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与李兰娟院士团队合作解开了新冠病毒全病毒三维结构,这展示了迄今为止最完整新冠病毒形象。另一个就是最近比较受关注的所谓“发不出论文的成果”,在新冠病毒三维结构的基础上做了渲染及动画处理,让更多民众能够看清楚这个病毒究竟长什么样,明白它有什么特征,相当于给它贴出了一张“全球通缉照”。
记者:这两个工作都得到了很大的关注:一个登上了顶级期刊,一个被公众瞩目。这其中有什么诀窍?
李赛:从做这个课题开始,我想得最多的是责任。我的标准很简单——只要研究工作对社会有价值,能够帮年轻人更多地关注科学,能够让社会变得更好、更健康,那就值得。
为什么能这么“幸运”收获还不错的结果,取决于我们做事的标准和态度。科学研究,某种程度上就像你跟另外一个公司去竞争研发一个新产品,你有两个选择,一个是在这个产品有一点成型的时候,就立即把它推出来抢占市场;另一个思路是精雕细琢地把这个产品做得非常完美、再推向市场。往往采取第二种路线要冒很大风险,但我喜欢这种“打法”。
在刚开始攻关时,我们就判断,国际上至少还有两个团队有能力且极有可能在做同样的课题。科研竞争向来激烈,那时新冠病毒的完整结构便是大家竞相摘取的结构生物学王冠上的“宝石”。其实去年5月,我们已经重构出新冠病毒的表面,这个时候投稿一流期刊,凭借时效性和影响力有很大竞争力。但我把这篇论文“压”住了,因为新冠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其实不难解析,可我从一开始就想要看完整病毒的结构,只看到外面不算完整。
这份坚持也给团队带来了极大的压力。因为6月下旬,两位国际竞争者已经将新冠病毒“外貌”的研究成果于网络上发表。当时许多前辈不断打电话关心科研进展,团队学生看了别人的结果后,也忧心忡忡地和我说,竞争团队对于病毒表面蛋白信息的结论都和我们一模一样。
必须以最快的速度将结果书面化,并公之于众。那段时间非常煎熬,我不停地喝咖啡,不怎么吃饭睡觉。最后我们的刊发时间比两个竞争者晚了10天左右,但依然发在了最顶尖的期刊上,无论是编辑还是审稿人都认为我们是“唯一把病毒体内结构‘看’出来的”,这是跟其他工作不一样的,是独一无二的部分。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