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校长们的新年心愿
编者按
启动“创新2035”先导计划、推进研究型大学建设、分析并应对高校的“变与不变”、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地方高校的高质量发展、“双一流”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难以忘怀的2020年刚刚过去,临近春节之际,大学校长们已然开始思考新的一年,乃至未来几年发展的核心任务。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从普及化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加速转变的关键之年。在这样一个非比寻常的新年里,作为高校的“掌舵人”,大学校长们在想些什么,又有哪些新年心愿?
四川大学校长李言荣:
以“创新2035”促科研顶天立地
2021年是不平凡的一年。对于国家来说,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开启之年;对于高校而言,更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启动之年。当前,从国家到地方再到高校都在布局“十四五”。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而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根本动力要靠科技创新。中央的布局已经将科技创新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我们常说,一所大学的本质是培养人才和创造知识,这是大学之所以存在的根和本。尤其是作为知识创新的重要源泉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大学的科技创新能力不仅代表了其实力和水平,也直接体现了其对国家、对民族的贡献和担当。所以无论是从国家未来发展的高度和视野来看,还是从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现实需要来讲,我们都要更加主动地对接国家和区域战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做有价值、有意义、有水平的真科研、真贡献。
这些方面可以概括为以下两个层面,要么就是引领学术前沿、做“顶天”的科研,要么就是为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实际贡献、做“立地”的科研,这样才能创造更大的价值,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才能在我国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过程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具体来讲,四川大学在2020年开始制定学校“十四五”规划时,就决定要率先启动“创新2035”先导计划,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综合性大学的多学科优势,围绕物质与能源、生命与健康、生态与环境、信息与软件、文明与治理五大领域,以大科学问题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牵引,建设高能级创新平台和大科学装置,主动对接国家重大计划和成渝地区建设科技创新高地的重大机遇,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与学科集群的创新发展,努力催生更多“从0到1”的原创成果。目前已经首批启动的“物质结构透明计划、未来医学港湾计划、天地一体与生态演化计划、信息软件与底层算法计划、文明互鉴与全球治理研究计划”五大先导计划,就是学校未来要攀登的五座学术高峰,由此带动和引领全校师生去做顶天立地的真科研,去思考、去聚焦、去解决大科学问题和核心难点技术的突破,为我国实现科技自立自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科技强国贡献川大力量。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长王焰新:
走出“象牙塔”,更主动服务社会
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站在新征程新起点,中国高等教育要坚定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努力将高校打造成科学技术发展的智力高地、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基地、先进文化的发源地、治国理政的策源地,全面提升教育服务区域和社会发展的能力,推动我国高等教育迈向更高水平。
高校要走出“象牙塔”,更主动地融入社会,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西方发达国家的崛起史一再证明了一流大学在国家崛起、社会进步、文化繁荣中担当的重要角色。正值中华民族实现“强起来”的关键时期,我国高校更应该努力提升办学水平,既要对标世界一流大学学习借鉴有益经验,又要坚持“四个自信”,勇于打破固有观念和评价桎梏,坚定不移办好社会主义大学。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