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西双版纳正在做的工作,将如蒲公英的带冠毛的小果一样远飞高扬,到东南亚,到刚果河和亚马孙河浓郁的热带雨林和世界上的其他的森林中去。”
这是著名作家徐迟写的报告文学《生命之树常绿》中的一句话,此文发表在1978年4月16日《光明日报》头版头条。文章生动描写了著名植物学家蔡希陶教授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率领一批科研工作者走遍祖国南疆热带丛林,在葫芦岛创建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感人故事。
昔日荒无人烟、遍布原始森林的云南西双版纳州勐腊县勐仑镇葫芦岛,如今已经变成我国面积最大、收集物种最丰富、植物专类园区最多的植物园,也是世界上户外保存植物种数和向公众展示的植物最多的植物园。神奇美丽的葫芦岛成为5A级景区的旅游岛、处处洋溢着科学信息的科学岛、国际合作密切的国际岛。近日,记者登上罗梭江三面环绕的葫芦岛,去探寻葫芦岛的国际化蝶变之谜。
山野小岛变成科学岛
1953年,蔡希陶、吴征镒率领的中苏考察队在西双版纳考察时,不仅发现西双版纳适合种植橡胶,还发现了许多珍奇的热带植物,他们提议在西双版纳建立热带植物园。1959年,蔡希陶率领的拓荒者走进葫芦岛上的热带原始森林,用“十八把砍刀”披荆斩棘,创建了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
在蔡希陶的组织和参与下,植物园从国内外引种栽培了3000多种热带植物,获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成功研制了国产血竭,结束了被药圣李时珍誉为“活血圣药”血竭的一千多年的进口历史;蔡希陶还领导了石油开采所急需的瓜尔豆的引种、栽培和加工的研究,于1978年获“全国科学大会奖”。
“在西双版纳,一屁股坐下就能压倒三棵药草,一打开窗户就可找到研究课题。”这是蔡希陶生前常说的话。这句话激励了一代代科技人员,从祖国四面八方汇集到离中老边境直线距离仅30公里的葫芦岛,在热带植物王国中不断探索骄人的科研成果。今天的西双版纳植物园,收集活植物13000多种,建有38个植物专类区,保存有约250公顷的原始热带雨林,成为集科学研究、物种保存和科普教育为一体的综合性研究机构,成为闻名海内外的科学岛。
近年来,一群80后的年轻科学家在西双版纳植物园迅速成长,一批世界前沿的科研成果从葫芦岛发出耀眼的光芒。
“只要你做得足够好,国家就能给你很好的工作条件,让你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这是西双版纳植物园研究员星耀武4年前接受记者采访时说的话。2016年6月,留学瑞士和美国归来的博士后星耀武来到西双版纳植物园工作。当时年仅35岁的他,是西双版纳植物园最年轻的博导。星耀武研究团队与美国芝加哥菲尔德自然历史博物馆合作,取得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成果,于2017年在著名期刊《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受到国内外学术界广泛关注。
在葫芦岛上,能看到各种神奇的明星榕树,如人们爱吃的无花果,菩提树、独树成林、绞杀榕、树包石等。“树藤为什么能绞杀其他树木?树枝为什么落到地上就成了树根了?不开花也能结果?”人们常常惊叹热带雨林里的各种神奇景观。
35岁的学者王刚,是研究榕树的专家。去年10月8日,一篇为揭开绞杀榕、无花果和独树成林形成之谜奠定基础的论文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细胞》在线发表,王刚是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成果由西双版纳植物园陈进课题组与福建农林大学等国内外单位合作完成,首次在分子机制上揭示榕树气生根发育、性别决定和榕树-榕小蜂协同多样化等多项未解之谜,为榕树气生根特征进化和相关园艺品种开发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今年2月2日,国际著名期刊《自然通讯》发表了关于榕树的最新研究成果《“专性”榕树-榕小蜂传粉系统存在极端混乱的协同进化历史》,王刚是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该成果由西双版纳植物园动植物关系研究组领衔、国内外12家研究机构合作完成。
2018年11月30日,西双版纳植物园的一项重要成果轰动国内外,中国科学院当天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西双版纳植物园研究员权锐昌及其同事陈占起等组成的研究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科学》上发表关于蜘蛛长期哺乳行为的重要研究成果,这是世界上发现的首例哺乳动物之外用母乳喂养后代的哺乳行为。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