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通识教育须坚持问题导向和未来导向
开栏的话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作为高等教育培养“大写的人”这一链条上重要的一环,“通识教育”自19世纪被提出以来,虽然内涵和外延一直在发生变化,但其作为高等教育的“底色”作用却日益显现。
当下,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多学科交叉融合大趋势,面对部分大学生出现的“理想淡漠”“功利主义”等不良现象,对于通识教育的探讨也亟待深化。例如,如何才能培养出“专通平衡、专通结合”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如何才能避免出现“样样精通、样样稀松”的“通才”?为培养大批具有健全人格、独立精神、深度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尚须在哪些方面发力?一系列挑战对大学通识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此,《中国科学报》大学周刊从今日起特开设“通识教育大家谈”栏目,以期将对通识教育的探讨引向纵深。
■李言荣
自上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特别是近年来,很多大学(尤其是重点大学)在加强学生通识教育方面进行了诸多探索和实践,这一工作既取得了很大成效,同时也产生了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问题导向不突出,二是未来导向不明显。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正从大国向强国转变,如何培养出一批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当前高等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
时代新人首先要具有健全的人格,具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精神,具有独立生活、独立思考和独立研究的能力,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具有全球竞争力、能够胜任未来挑战。这“五个具有”的能力贯穿于大学期间的所有培养过程中,尤其是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可以说,通识教育是培养未来优秀公民和创新人才的根和本。
正因为如此,大学的通识教育要面向人的全面发展、面向学生创新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提高、面向学生视野尤其是国际视野的拓展、面向学生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的培养,真正让学生能够颜值与才华齐飞、气质共涵养一色。
认识:通识教育应超越学科界限
关于通识教育,目前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共识,而且随着国家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所谓“通识”的内容也在不断变化。我们认为,通识教育一般而言是指超越各学科专业教育之上的人的共同属性、公民的共性、技能的共性和文化的共性知识和能力,是对社会中不同人群的共同认识和价值观的培养。
首先,加强通识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一般而言,本科阶段的人才培养是以通识教育和专业基础教育为主进行的,主要目的是打开学生的视野,开阔学生的眼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为他们打下人生成长和事业发展的底色。此后的硕士生阶段则以专业教育为主,因为绝大部分学生是要选择就业的,所以专业技能、一技之长就显得非常重要。而博士生阶段更多的是为了让学生成为“专家”,具有扎实而宽广的知识就显得十分重要。
因此,无论学生读到什么学位、从事什么工作,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都应该使其多学一点科技史和人类文明史,多了解一点人类的起源以及人与自然的关系,这对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学生学与不学,其气质完全不一样。因为高品质的通识教育可以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能力、思想格局和精神境界,进而转化为学生直面飞速发展的世界、应对变幻莫测未来的基本素质和本领。
经过这样熏陶的学生,也就有可能成为德才兼备、硬实力和软实力兼具的人,成为既有思维深度又有视野广度的人,成为积极乐观、开放阳光而又坚忍不拔的人。
第二,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言,通识教育也是必然之选。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正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经济、社会等各领域的高质量发展都需要科技创新来支撑、引领、推动。因此,我们培养的学生也要从过去习惯于模仿,向敢于质疑再到勇于创新转变和跨越。
坦率地讲,当前我国的中小学教育主要还是以高考为导向的模仿式学习、以标准答案为主体的应试教育,很难有什么敢于创新的提问和与众不同的答案。进入大学教育阶段,就应该及时转变为以质疑、挑战为主。因此,大学中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底层思维方式的训练非常重要,学术上的质疑与反思都是创新能力的基本素养。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