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80”后院士刘嘉麒的忙碌生活
每次做选择时,他似乎总会选那条让自己不怎么“舒坦”的路。
中科院院士刘嘉麒最近刚成为一员“80”后,本来早就过了退休年龄,没人逼着干活了,不过他选择了“忙”。
搞了一辈子火山研究,他想老骥伏枥,再挖“一桶金”——帮企业把硬邦邦的玄武岩拉成丝,以适应民用、航空、化工……各种用途。
不止这样,他还在给研究生上课,带着十多名研究生,一年做二三十场科普报告,给地方、企业做咨询……
“也不是觉悟高,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今年5月,中科院院士刘嘉麒刚获得中国科学院大学的“李佩教学名师奖”。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他如是说。
以下为访谈实录:
1、“创新得把知识变成财富”
“也不是觉悟高,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是花国家和老百姓的钱才有了学习机会,要尽可能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
《中国科学报》:今年您成为了“80后”一员,请谈谈现在的工作生活状态。
刘嘉麒:我从不过多想自己多大年龄,反正还能干些事情。现在还在学校里上课、带研究生,除了国科大之外,也在吉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河北地质大学、郑州大学兼职带研究生,总共还有13个没毕业的学生,指导他们学习,选择研究课题;也有一些研究项目在做。
现在做的一件重要事情是如何用玄武岩(火山岩的一种)拉丝。这种纤维的化学性质、力学性质和物理性质比金属丝还好,可以跟碳纤维媲美,可用于航空、航天、建筑、军事、交通、海洋等各个方面。未来将是钢铁纤维或碳纤维的重要替代材料。
现在没人逼着我做事,但我还想赶紧再做点事。每年大概得做二三十场的科普报告,做地质、材料、环境等方面的一些咨询工作。总的来说,事儿挺多,还比较忙。
2021年4月底接受《中国科学报》与国科大基金会采访 国科大基金会供图
《中国科学报》:请谈谈我国玄武岩拉丝技术的发展现状。是什么让您聚焦相关研究?
刘嘉麒:玄武岩纤维苏联搞得最早,1956年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院前身)材料研究所(位于乌克兰基辅)开始相关研究,1985年拉出来第一根丝。
我国在2003年(用玄武岩)拉出来第一根丝,到现在不到20年,但发展得很快,现在我国相关技术、生产和应用水平都远超过其他国家。
我是科班出身学岩石和地球化学的,知道岩石形成的原理,就可以在企业生产过程中做一些改进。比如不同的玄武岩拉出的丝性能是不一样的,选择的原料、生产的方法都会不一样。
搞了一辈子火山岩(研究),仅写文章、著书立说不行,还得服务于创业和国家需求,把知识变成财富,这样学有所用,能够为社会做点贡献,心里比较欣慰。
《中国科学报》:您一直坚守在创新和教育一线,为什么选择这样的“忙碌”生活?
刘嘉麒:也不是觉悟高,人活一辈子总要给社会留点东西。“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小时候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讲“不忘初心”,就是不要忘本。我是在农村长大的,是花国家和老百姓的钱才有了学习机会,尽可能要回报给社会、回报给老百姓才行。
2021年4月底,刘嘉麒为国科大基金会题词 国科大基金会供图
2、“干一行,爱一行”
“什么事情你真正投入进去了,找到它的内核了,就能产生兴趣,然后就有动力了,越钻研就越情愿干这件事儿了。”
《中国科学报》:您是如何与地质学结缘的?
刘嘉麒:我是辽宁锦州人,1948年底的锦州战役就是在我们家门口打的。锦州战役之后,我在1949年1月份就上学了,学校设在一个庙堂里,教室旁边还有佛爷供着。但很遗憾,1950年我父亲去世了,家里没有了经济支持。我有两个姐姐、一个弟弟,当时我和两个姐姐已经上学,姐姐把上学的机会让给了我。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