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在前段时间翻译的IDEO出品的《以人为本的设计指南》中,正好讲到了构思到原型的阶段,恰好我在进修的IDF设计思维课程也到了原型设计部分,因此准备出一篇原型相关的文章,分享所学同时也曝露一些目前国内设计行业存在的一些畸形现象。
原型作为设计流程中的一个关键部分,被广泛应用在设计的各个阶段,注意是各个阶段,而不仅仅是原型设计阶段。
重温一下,设计思维共有五个阶段:共情(理解用户)、定义(定义问题)、构思(构思方案)、原型、测试。
如果你没有阅读我翻译过的往期文章,可能不太清楚。设计思维是IDEO(全球性的设计服务企业)根据多年的设计经验与实践输出的一份设计流程研究成果,其最初目的是用于解决社会级难题如教育、贫困等。后来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设计领域,尤其是偏体系化的互联网产品设计中。这个流程涵盖了系统化思考设计问题的所有部分,只要你在尝试用设计解决问题,那么就能从这个流程中获得参考价值。
事实上,设计思维在海外设计教育中一般都是最早传授的关键课程,它教会我们如何系统化的思考及运用设计手段解决问题。
虽然原型阶段在设计思维流程中占领着一个关键部分,但原型并不被局限于某个阶段,而是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设计阶段都能使用的一种设计手段。例如在理解用户的阶段,当我们进行用户访谈时,可以很轻易的使用草图等低保真原型来传达观点,进一步提高沟通效率。
规范流程下,原型与测试的轮动机制在规范的设计流程下,原型承接前期的调研工作并开启后续的测试工作,且原型和测试之前经常处于一个轮动机制下,即不断的修改原型并投入到新的一轮测试中。
如下图:理解——定义问题——探索方案——原型(拆解局部)——测试——原型——测试——最终原型(汇总)
而反观我们的原型设计,包括设计网站上传的设计师作品,及一些产品一步到位给出的原型,又是如何设计出来的呢?
理解——定义问题——探索方案 —— 最终原型。
举个简单的例子:
我曾经对接过一个产品经理,很随意的把原型甩给设计师,要求设计师直接开始UI设计。事实上在这之前产品经理按照常规流程,发起了一次需求评审会,然而涉及到开发、产品、运营、设计、boss等多个不同职能不同身份的人同时介入的情况,此时的评审更像是菜市口吵架,群体决策是一种极其低效的形式,大部分意见都没有太多参考价值。最终草草收场。
所以当我正式拿到原型后,发现原型从交互细节的遗漏、到布局混乱、再到信息架构混乱等多个严重问题。此时我不是应该考虑说一句MMP,而是应该思考这背后的流程有问题还是人的问题?是因为产品经理能力不足,逻辑思维能力不足,做事不严谨?
有这方面原因,但只是其一。后来我发现,这是一种原型的滥用,这个产品经理并不理解真正的原型应该如何发挥在设计过程中的作用。可以说,当下很多设计人员包括PM并未真正理解原型这种工作方法,或者片面畸形的理解了原型设计。那么原型的真正意义和作用是什么?
一图胜前言,一个原型胜过一千次会议。
——IDEO
原型的目的和意义一句话概括:原型是所提出解决方案的简单实验模型,用于快速,廉价地测试或验证概念,设计假设以及其概念化的其他方面,以便设计师可以做出适当的改进或探索可能的方向。原型可以采用多种形式,手绘的草图或者精致的线框图。它们都能表示你的思考过程,都代表着你的想法。
正如上面所言,原型最本质的作用,也是它最大价值化的方向是测试与验证。事实上原型用于测试是原型概念最初提出来的目的,甚至这种方法一直融入在我们的工作甚至生活中。在你进行交流时是否会手舞足蹈甚至拿出笔在纸上写写画画,没错这就是原型的早期面貌,也就是草图阶段。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