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在大数据时代,大数据能够描绘出所有用户的清晰轮廓,但是小数据依然有着自己的优势。那么,在调研时能将两者结合起来,会产生怎样的效果呢?
在崇尚大数据的时代,调研所代表的小数据研究似乎正被逐渐替代,曾经拿着用户调研报告以为洞悉了一切的人们,慢慢认识到用户所答并非所想,而少数用户的声音也很容易引出错误的方向。
幸好有了大数据,让我们的视野更宽广,我们构想着一切可能,希望能用大数据描绘出所有用户的清晰轮廓,那么事实又是怎样?传统调研真的一无是处了么?如果能将大数据和调研结合起来,又能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大数据真的无所不能吗? 1. 大数据所向披靡千人千面、个性化推荐、用户行为偏好、用户生命周期跟踪、购物预测、精准广告,暂且不提大数据在其他领域的应用,仅仅就用户的研究而言,大数据可谓所向披靡,只要用户在平台上有足够多的动作,就会产生足够多的数据,这些数据碎片通过各种拼凑组合,就能描绘出用户各个维度的画像,从而能够支持到更多的应用。
以个性化推荐为例,早期的豆瓣基于协同过滤的算法,通过用户看过的电影数据,为其推荐相似的电影(商品协同过滤),或者基于用户多维度特征的相似性,为其推荐相似用户看过的其他电影(用户协同过滤)。
随着机器学习技术的成熟,数据处理能力的发展,推荐系统也在不断迭代,比如像今日头条,可以基于内容的切词、内容标签、图片及视频流编码、用户实时浏览行为等成千上万种数据项作为特征,以庞大的用户数据作为训练样本,建立超大规模的模型,从而实现更精准的推荐。
大数据的量级越来越大,似乎藏着挖不尽的宝藏,只要数据维度足够丰富,数据处理能力够强,机器学习的技术足够完善,未来大数据的应用就会更加广泛和成熟。
2. 大数据的无能为力尤瓦尔·赫拉利在《今日简史》中预测:2050年我们将迎来数据霸权的时代,无论是医疗领域、娱乐行业还是汽车领域,到处都是人工智能的身影,算法可以预测一切,算法可以自己迭代,算法可以替代我们进行决策。
尤瓦尔·赫拉利的预测并非没有道理,人工智能在逐渐黑盒化,机器在自主学习,我们却不知道它做出决策的原因,因此当机器把一个结果摊在你面前时,你是否会本能地怀疑。
于是,我们开始纠结另一个概念,叫“可解释性”,无论是基于大数据统计,还是基于机器学习算法,我们得到的都是一个结果,就算用户行为路径,也只是用户的行为结果,通过大数据似乎无法解释用户的心理决策过程。
大数据仿佛是一个高维度的生物,机器学习是人类尝试运用其超能力的手段,站在大数据的视角来看,能解决你们的问题不就可以了。为什么还需要我来解释,就算把我的能力投射到低维空间,你们也仍然无法理解,而人们内心世界,恕我无能为力,我暂时也不能理解。
大数据擅长的是理性分析,而人类的决策过程中往往掺杂着直觉与感性,所以当涉及到用户深层的感知与动机时,大数据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目前,大数据的应对方法是通过贴标签将用户进行标识,但仅有行为标签还远远不够,如何提取出感性标签是一直困扰着大数据的难题。
用户调研真的不靠谱吗? 1. 调研的不靠谱事迹说起调研失败的案例,最有名的要数可口可乐当年的口味测试。
20世纪70年代,受百事可乐的冲击,一直位于霸主地位的可口可乐感到了极大的威胁,于是在十多个城市展开了消费者调研,调研的目的主要是了解消费者对于口味的感知,比如“如果可口可乐口味更甜一些,你是否会喜欢”,“如果可口可乐有新口味,你是否会尝试”等等。
调研的结果一致证明,消费者愿意尝试更柔和,味道更甜的可口可乐,于是,决策层果断进行了口味更改,推出了全新的可口可乐。新口味上市前,可口可乐还进行了一轮盲测,盲测结果同样显示,消费者更喜欢新口味的可口可乐。
这一调研结果提升了决策层的信心,新口味可口可乐全面上市,广告铺天盖地而来。然而,结果却大失所望,消费者在尝试完新口味之后,不但没有继续购买,反而愤怒地向可口可乐公司寄来投诉信,声称“放弃原配方是放弃了美国精神”。
最后,可口可乐公司不得不再次恢复沿用了100年的传统配方,而这一次巨大的新品投入最终换来的却是一场乌龙。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