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体验 >

数据分析基础思维之:指标思维

时间:2021-01-09 09:31|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内容分为事实和观点,事实不可否认,观点则各有表达。在数据分析工作中,数据必须呈现的是事实而不能是观点,这样才能保证每个人接收到的信息是相同的。而想要保持稳定的事实能力,指标思维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关键点。

 数据分析基础思维之:指标思维

数据分析思维系列文章第一部分留了一个尾巴,还有一个底层思维——事实思维没有介绍。但是我觉得事实思维可以直接引申到指标思维,因此干脆放到一起说。

先说说什么是事实思维

我们平时表达的内容基本可以分为事实和观点两部分。

美国从小学开始教育如何分辨事实与观点,告诫学生事实不可否认,而观点则可以不认同。事实和观点混淆不清,是无法进行有效思辨和质疑的。

如果和别人辩论,对于事实,你可以用可信的证据去反驳;对于观点,则可以各自表述。

比如,当一个人说:“我觉得今天好热啊!”这就是一个观点陈述,你不能以“今天才28度,不热啊”去反驳他。因为对于说话者,28度可能就算很热了,因为各人的感受和标准是不同的。

但如果一个人说:“今年夏天比去年的温度高多了!”,涉及到事实层面的问题,你就可以拿两年温度对比的数据作为证据去反驳了。

由于中国的学校教育普遍缺失这一部分知识,所以很多中国人搞不清这两者的区别。所以中国人的沟通往往容易陷入一些无畏的争论中。

比如主管批评下属:“你怎么经常迟到!”

下属很容易抗拒,什么叫经常?我才迟到了三次,李四这个月还迟到了四次怎么不说他?然后对话就陷入了对抗模式。

“你怎么经常迟到”这句话是一个观点,代表了主管心目中的评价。如果把观点换做事实,那么沟通会更加容易。

“小张,你本月迟到了3次。”这句话是一个事实,无可辩驳,主管也没有加上评判。

这时候小张的对抗情绪就会淡化很多,更容易找出问题的根源。

数据分析工作的目的是为了提升公司的决策水平。如果不能描述客观事实,那么信息在沟通过程中很容易变形。

如果开会的时候说“本月的销售额大幅下降”这样的观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有些人会觉得下降20%以上叫大幅下降,有些人觉得下降10%就叫大幅。

如果去掉“大幅”呢?“本月的销售额下降”这句话怎么样?

这是一个事实,但是不同的人理解的可能是不同的事实,因为没有说清所谓的下降是拿什么做对比。所以这个事实很容易造成误解。

说话者脑海中想的可能是相比上个月销售额下降了。但是有些人关注的是和去年同期相比是上升还是下降。

 数据分析基础思维之:指标思维

最清晰的事实是“本月的销售额相比上个月下降了10%”。这句话是客观事实,无法改变,每个人获取的信息也是相同的。

团队中每个人拥有相同的信息,才有可能提升决策水平。

这种只说事实不说观点的能力要求很高,人们总是喜欢情绪化的表达。印度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曾经说过:不带评判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想要将事实思维融入到日常交流中,需要大量的训练。

这也是数据分析师入门容易,精通难的原因之一。

用指标描述事实

想要保持稳定的说事实的能力,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需要衡量的事物数据化。

目前互联网行业里诸如浏览量、活跃用户、响应时间等等指标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了。每个互联网从业者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常见的指标。许多指标已经约定俗成,即使你换一家公司,甚至换一个行业,这些指标依然没有沟通成本。比如衡量用户粘性就用留存率,反应产品的流量就用日活月活。

这些基础的数据指标知识,相信你或多或少都有了解。这种基础的监控型的指标这边就不多说了,下文会附上一些常见的数据指标。

不仅指标能提升我们对业务的理解,单单是确定指标的过程,就能极大地提升我们对业务的理解。也就是说,当我们知道我们要用什么指标的时候,我们就能更好的理解业务。

刚才提到,现在的各种指标大家已经很熟悉了,比如留存率、日活用户数等等。但在时间周期拉长了看,会发现互联网行业的指标侧重点是不断变化的。

比如最早的PULSE指标体系,这些指标是用来衡量用户体验的。指标包括:

Page view:页面浏览量

Uptime:正常运行时间

Latency:延迟

Seven days active user:7天活跃用户数

Earning:收益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