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市场上老有消息称,拼多多超过京东,成为国内仅次于阿里的第二大电商平台。
这个消息结论是否可靠呢?
我随手翻了几个信息,整理如下:
通过上面数据能知道:京东在市值、GMV上都超过拼多多——仅从这两个角度看,不足以支持拼多多超过京东的结论。
在订单量上,拼多多远超京东——这得益于拼多多客单价低、京东客单价高。如果仅从这个角度看,勉强可以说拼多多是超过京东。
当时如果进一步分析,比如分析GMV,拼多多的增长速度是远超京东的,如果按照这个数据推测,拼多多超越京东就在这一两年。
结论靠不靠谱,都可以靠数据验证。
今天三哥概述下产品经理的数据思维。
一、数据对产品工作的价值数据的价值,如何强调都不为过。不同的数据对不同的人价值不一样,同样的数据对不同的人价值也不一样。对于产品来说,数据的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发现产品存在的问题老板通过公司经营指标发现公司经营存在的问题。
CFO通过财务指标发现公司财务健康状态。
产品经理通过业务数据可发现产品中存在的问题。
业务数据的背后是每个用户的行为的堆砌。如果数据有波动,一定是某些节点不同于往常,需要重点关注。
落地页到注册的转化率比前几天有下降。是不是新上线功能影响的?是不是用户推广渠道变化导致用户质量变化?
详情页到下单的比例有下降,是不是有bug?是不是优惠政策变化带来的影响?是不是新功能导致操作路径变长了?
数据波动的点,就是问题点,就是我们当前工作的重点。
2. 辅助产品经理做决策A方案和B方案,如果有数据支撑,能证明A方案比B方案好,那直接使用A方案。
A方案和B方案,如果暂没有数据支撑,不知道哪个优劣,可以做A/Btest,A/Btest上线后的数据表现,来决定我们是选择A还是选择B。
不管哪个方案,如果数据表现向好的方面发展,要放大这个效应,全面去应用让数据好转的措施。如果数据表现向不好的方面发展,快速定位导致数据波动的真正原因,给予解决。
不管是产品方向的决策,还是产品方案的决策,都能通过数据来指导。
3. 评估新上线功能是否达标每个新上线功能,有且只有一个最合适的指标来评估其效果。
如果一个功能需要多个指标来评估,要么这个功能不只一个功能,要么指标选择不对。
功能上线前,需要确定最合适的评估指标是什么?该指标能到达什么值?
功能上线后,需要跟进该指标,分析指标实际值、原值和目标值情况。
实际值<原值,效果不如之前,赶紧回滚到原来方案,然后排查原因是什么?来确定放弃还是继续迭代。
原值=<实际值<目标值,说明没有让该方案变得相比原来更差,但实际值为何低于目标值?低多少?是否有提升空间?分析清楚后再评估是继续改进还是放弃。
实际值>=目标值,说明达到目标,甚至超过预期,尽快大范围推广该功能,或举一反三,用类似思路去改造其他功能。
二、产品经理的数据观 1. 无数据,不工作对于产品经理起来说,新工作没有数据做指导,工作重点不明、方向不清。已做工作没有数据做指导,工作效果不明、迭代不清。
只有有数据的支撑,我们才能更加有理有据、走在做正确的事情的路上。
2. 数据让一切问题无处可藏线上bug,第一时间反馈在数据波动上;
产品流程不畅、体验不佳,第一时间反馈在转化漏斗上;
内容对产品没有吸引力,第一时间反馈在跳出率上;
推广渠道质量不好,第一时间反馈在和其他渠道对比的数据上。
总之,我们的产品问题,都逃不过数据的法眼。
3. 用好数据即可,不需要我们成为数据产品经理或数据分析师数据产品经理是搭建数据平台、为各数据需求方提供工具的人。
数据分析师,是从类似独立三方的角度来满足公司各数据需求方出数、分析数据、给分析建议的人。
产品每天看数据、随时看数据,但并不需要我们成为他们。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我们要做的是善于用已有的数据平台、已有的资源来获得我们需要的数据。
对于经常要看的数据,可固化或产品化。对于非常规数据,借助他人的力量完成。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