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明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将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立足新发展阶段,开好局、起好步,构成当前经济社会工作的重点任务。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构建新发展格局明年要迈好第一步,见到新气象。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要紧紧扭住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注重需求侧管理,打通堵点,补齐短板,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以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确保“十四五”开好局,成为当前经济社会工作的突出内容和重点工作。
□陈建奇
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巩固拓展来之不易的成果
●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
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必须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我国之所以有谋划“十四五”开好局的底气,这既来自我国防控疫情取得的巨大成效,也来自经济社会稳定发展的巨大成就。坚持防控疫情与经济发展双轮推动,使得我国成为今年全球唯一实现经济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三大攻坚战取得决定性成就,科技创新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实现重要突破,民生得到有力保障。巩固来之不易的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成为必然选择。
当前国际环境不稳定不确定性问题仍然突出,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依然繁重,宏观政策必须精准有力。尽管疫苗研发工作不断推进,特效药的研究也持续深化,但疫情仍然未能得到根本上的遏制,疫情扩散反弹的风险不容忽视,防控疫情的工作依然严峻。与此同时,贸易保护主义及单边主义等风险未见有效缓解,世界经济复苏增长基础仍然不稳固。对此,必须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巩固拓展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努力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还要增强忧患意识,积极防范疫情冲击导致的各类衍生风险,提高风险预见预判能力,严密防范各种风险挑战,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和高质量发展,确保“十四五”开好局。
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必须确保明年宏观政策要保持连续性、稳定性、可持续性。今年为了应对外部形势变化引发的宏观经济波动问题,世界主要国家采取扩张性的宏观政策予以对冲,结果使杠杆率出现了较快的上升,我国杠杆率也出现了高位运行的局面。高杠杆引发的债务风险压力面临升级挑战,但去杠杆将伴随着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宏观刺激政策较早退出可能引发宏观经济的较大减速压力,影响来之不易的稳定发展大局。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要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保持对经济恢复的必要支持力度,政策操作上要更加精准有效,不急转弯,把握好政策时度效。要用好宝贵时间窗口,集中精力推进改革创新,以高质量发展夯实宏观经济发展基础。
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不仅要求宏观政策的退出速度要稳步有序,也要求宏观政策的质量和效率的提升。疫情背景下的宏观政策有其特殊性,采取超常规的宏观政策有其内在的道理,但伴随着经济的稳步复苏,宏观政策需要更加高效,这也是科学精准实施宏观政策的应有之义。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形成更高水平动态平衡
●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工业物联网等新产业新业态的支持力度,营造创新的体制机制环境,让社会微观主体敢创新、能创新、愿创新
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推动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根本举措在于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改革开放40多年我国经济社会形成了两头在外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国际大循环,但国际形势复杂严峻,客观上依然面临外部依赖引发的宏观经济稳定风险。加快构建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成为推动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形成强大国内市场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支撑,必须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进行有效制度安排,特别是必须紧扣关系内需的两个轮子,即消费与投资,出台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将扩大内需实质性落到实处。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