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体验 >

曾被「扫地出门」的那群「疯子」,这次碾压了甲骨文

时间:2021-06-04 09:16|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继5G和芯片技术之后,中国互联网在数据库方面实现了又一次弯道超车。

 曾被「扫地出门」的那群「疯子」,这次碾压了甲骨文

一场曲折的中美互联网巨头之间的较量,在「十一」假期期间揭晓,中国企业拿下数据库「世界杯」冠军,而这此前已被美国公司制霸9年。
10月2日,在被誉为「数据库领域的世界杯」TPC-C基准测试中,蚂蚁金服自研的分布式关系数据库OceanBase创造新的世界记录,打破甲骨文(Oracle)保持9年的世界记录,基准性能测试成绩为甲骨文的2倍多。

 曾被「扫地出门」的那群「疯子」,这次碾压了甲骨文

数据库和操作系统一样,是IT基础软件的命门,重要性不亚于芯片。

数字经济时代,一切经济工作都离不开数据,如果没有数据库,就没有信息科技发展的根本。

然而,过去数十年,中国数据库市场长期被海外巨头占据。

如今,这一里程碑式的反超,关乎的不仅仅是技术本身。继5G和芯片技术之后,中国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又一次弯道超车。

中国工程院院士李国杰称,“这是我国基础软件取得的重大突破。”

「数据库巨头」的傲慢

互联网行业有一种说法,思科、IBM、谷歌、高通、英特尔、苹果、甲骨文、微软并称为美国的「八大金刚」,从通信、数据库到通信系统等,他们几乎垄断IT基础设施的各个领域,全球企业对「八大金刚」都十分依赖。

中国的数据库市场也长期被海外巨头占据,Oracle、微软等国外巨头企业的数据库产品,在国内政府、金融、企事业单位中的IT系统中,一直占据核心位置。

如果把数据库比作「大脑」,在过去十几年,全世界最好的「大脑」就是美国的甲骨文。

1997年,初次到访中国的甲骨文创始人艾里森绝不会想到,有朝一日,他的「数据库帝国」会遭到一个中国对手的碾压。

艾里森之行的排场搞得很大,迎接车队直接开到北京机场跑道上,一溜车队闪着大灯,煞是威风。

当时,还有个小插曲鲜为人知,第二天,埃林森计划到长城拍摄推广网络计算机的宣传片,时任甲骨文中国总裁的冯星君找了20个小学生参与拍摄,约好早上8点开拍。但直到9点,艾里森都还没起床。

那天北京零下20几度,20个小学生在没有暖气的大巴上冻僵了,冯星君带着哭腔给艾里森电话,一个多小时后,才终于见到大老板的身影。

当自己手中没牌,半条命甚至整条命都掌握在别人手中时,必然会有艾里森的傲慢。

彼时的中国,经济和商业全面复苏,外贸进出口总额突破4000亿美元大关,相伴而生的,是信息技术需求的井喷。

中国几乎所有的机构和公司,金融、电信、航空,清一色地使用IBM的小型机,Oracle(甲骨文)的数据库,EMC的存储设备。

中国银行用的第一台计算机,是IBM3032;中国电信用的数据库,全是甲骨文……

甲骨文从1997年开始,在中国站稳了脚跟,这一站,就是数十年。

这意味着,中国人每一笔银行取款、转账,每一次充值话费、买机票产生的数字,都储存和跑在美国的数据库上。中国的整个信息技术体系,都是遵循美国企业的技术架构和生态。

被「扫地出门」的研究员

艾里森1997年在长城上耍大牌时,距离北京1300公里之外的杭州,马云正在首次创业失败的沮丧中试图重新振作起来。

他即将创办的阿里巴巴,22年后将碾压让埃里森引以为傲的数据库联机交易处理性能。

要知道,创立于1999年的阿里,一度也曾是甲骨文中国的标杆客户,淘宝、阿里巴巴B2B和支付宝等公司,98%以上的软件系统和业务都是采用甲骨文数据库提供数据服务。

核心命脉受制于人,令人寝食难安。

2008年,阿里巴巴提出「去IOE」(去掉IBM的小型机、Oracle数据库、EMC存储设备),并首次提到要自研数据库。

 曾被「扫地出门」的那群「疯子」,这次碾压了甲骨文

一年后的2009年,「双11」成为中国现象级商业活动,阿里技术团队感受到的不是欢欣雀跃,而是极度焦虑——「双11」的交易量呈几何级增长,未来势必还将继续呈几何级增长。

马云认为自主研发势在必行,除了数据安全问题,更关键的是,每年交易额都翻倍递增,庞大的交易让阿里需要付出上亿元购买主机。

摆在眼前的抉择:要么耗费巨资购买服务,要么自主研发数据库。不懂技术的马云,再一次选择了相信技术。

但是,在当时,对于一家刚刚上市的国内电商企业来讲,挑战全球10强科技企业,很多人认为不可能。

毕竟,甲骨文有十几万人,从事核心数据库研发的就有两千多人,而阿里数据库团队就20多个人,团队负责人阳振坤也压力山大。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