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体验 >

产品的微观数据指标(二)

时间:2021-07-17 10:57|来源:网络整理|编辑:|点击:

上篇文章比较详细的介绍了功能覆盖率与功能频次,这一篇会把功能的衰减、功能卸载率、卸载前的行为路径这三个指标一并介绍完,也算是给『产品的指标介绍』做一个完整的收官。

 产品的微观数据指标(二)

一、功能的衰减

功能的衰减主要包含两个类别:一个是功能使用的衰减;另一个是功能漏斗。

功能使用的衰减主要评估该功能对用户的价值,一个功能对于用户越重要,其衰减程度就越弱,例如:微信的聊天功能,基本上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有所衰减,而一些尝鲜性质的功能——就像『摇一摇』『附近的人』等功能,可能刚上线的时候,用户会觉得很有意思,但是一段时间后,其使用程度就会快速的冷却下来。

而事件漏斗主要通过步骤间的转化率评估该功能设计的合理与否。

1.1 功能使用的衰减

功能的衰减描述的是某一批用户中,某个功能的使用程度,随着时间的变化过程,具体可以通过三个维度来进行观测:用户覆盖率的衰减、功能使用频次的衰减、功能使用时长的衰减。

用户覆盖率的衰减指的是:某批用户中,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使用该功能用户的占比变化,通常以『自然日』为时间单位。

对于覆盖人群广,每日使用频次低,但是又期待用户每天完成的功能来说,用户覆盖率的衰减是一个很好的衡量指标。

例如:每日签到这样的功能,如果用户覆盖率衰减的慢,说明有更多的用户愿意持续的进行每日签到,如果衰减的很快,则需要考虑签到功能设置的是否得当,奖励是否吸引人。

功能使用频次的衰减指的是:某批用户中,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使用该功能的总频次的变化,通常以『自然日』为时间单位。

这个指标通常用于评估日常使用频次较高的功能,例如内存清理,美颜相机功能……

功能使用时长的衰减指的是:某批用户中,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内,使用该功能的总时长的占比变化,通常以『自然日』为时间单位。

这个这个指标通常用于衡量比较耗时的功能,例如游戏、内容类的产品(新闻、社区等)。

功能使用的衰减主要用于评估使用频次比较高,使用连续性比较强的应用/功能,对于使用频次极低的App一般不适用。例如:计算器,因为这类应用的使用场景过于单一,而且具有极强的偶发性,很难用『功能使用的衰减』这一指标来衡量其功能的好与坏。

在日常的产品经验中,上面提到的三种衰减,通常在前几天下降的特别厉害,以『用户覆盖率的衰减』为例(如下图所示),所以这也提醒我们在设计产品/功能的时候,一定要让用户尽早的发现其价值,否则用户会很快的抛弃该功能甚至是直接卸载!

衰减曲线

1.2 事件漏斗

在现实的产品中,每个功能都是由多个操作步骤连接而成的,继续以微信的『摇一摇』为例,要完整的体验该功能需要经历如下以下几个步骤:

funnelshake

但是不是每个用户都能顺利地完成所有的操作,有些可能是缺乏耐心,有些是因为不明白该功能的流程设计……最终每个操作步骤都会有一部分用户的流失,我们通常会使用功能漏斗来描述这个过程。

事件漏斗是产品数据分析中最常用的几个指标之一,尤其是涉及到包含多个步骤复杂操作的时候。

与『功能使用衰减』不同的是:『事件漏斗』主要评估某次使用过程,而不是重复使用的程度,所以『事件漏斗』同样可以评估计算器等低频属性的产品。

在日常的工作中,『事件漏斗』最大的损失往往在于最开始的几个步骤,最前面的几个步骤间的损失率常常高达50%以上。因为漏斗的步骤越靠前,其用户基数就越大,那些对于产品兴趣程度低的用户比例也越高,越是能坚持到后期几个步骤的用户,越能说明这部分用户的高端属性。所以在设计包含多个步骤的功能时,尤其是涉及到授权等敏感操作,前面的几个步骤中一定要做好引导与说明工作,避免用户困惑与反感,让更多的用户愿意尝试与参与。

二、功能卸载率与卸载前的行为路径 2.1 功能卸载率

功能卸载率指的是:使用了某个功能的用户中,其卸载率的变化(10分钟卸载率、24小时卸载率)。这个指标非常的重要。评估一个功能对于用户影响程度。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