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方城县陈堰村是一片红色的沃土,旧属方城县陌陂区,清末始建的陈堰寨曾抵御了捻军和刀客。1925年,陈堰群众加入“黄枪社”和“好人会”,团结自卫,抗粮抗款。这里地处方泌唐三地交界,原始的、自然的农民反抗,逐渐发展为有组织的经济和政治斗争,并诞生了方城第一个中共基层党组织。(《中国共产党方城县党史》第11页载)。
1928年中共地下党员张荣欣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陈堰村从事地下党工作。后在他的建议下,乡贤王建业出资在村中清代秀才王石私塾遗址创办陈堰小学。
陈堰小学教室,2018年摄
王建业乐善好施、性格直爽,有正义感,创办了陈堰烟厂。
1928年他将一位地下党员招入烟厂,以面板(磨面工)身份为掩护,村民常见其担水。1947年,解放军一支部队途经村子,村民见其骑马佩手枪走在最前面。建国后王建业将陈堰烟厂设备捐给南阳卷烟厂,支援经济建设,烟厂随即停办。陈堰小学以培养进步人士为宗旨,积极传播马列主义,进行革命启蒙教育,并于1930年秘密成为中共方城县陌陂区党支部的地下交通站。张荣欣的父亲张子义时任方城县商会会长,张荣欣自日本留学回国后在杭州担任当局法官,经组织安排,与一位女党员回到陈堰村开展地下工作。一次,女党员被逮捕,张子义带着重金到县里将其保释。据村民说,解放前女党员离开陈堰村,曾留下一张党员证明。
新中国建立后,陈堰小学继续办学,贯彻“两个必须”教育方针,并扩建初中部,打井一口。
首任校长杨振声,二郞庙人,解放前毕业于开封艺专,后被方城师范学校聘为美术课教师,并为《方城民俗志》等书制作插图。1965年至1992年8月,在校任教过的教师(不完全统计)有石佩声、张天炳(西吴沟村人)、陈金玉(陌陂街人)、王玉普(老庄村人)韩龙章等。
陈堰学校学生以陈堰大队陈堰、五神庙、官湾、徐岗、惠沟为主,在校学生400人左右,每班约50人,小学部5个年级共250人,初中部3个年级共150人。
在校任职过的陈堰村民有刚自强,刚自录,张群付(数学)、刚付兴(三工,即电工化工和机工)、王宣云(语文)、惠建玺、惠建明、惠建松(杂课兼财务)、惠万春、惠中正等。他们大多在本校毕业。
陈堰村文脉兴盛,人才辈出陈堰村民王安华、王宣云曾担任校长职务,刚自录曾任陈堰村党支部书记,惠中正现任官湾小学校长。
从这里走出了爱国实业家张子义、民俗专家陈福田、解放军维和部队士官惠跃威等名人志士,走出了北大(3人)、人大、武大、地大和国防大等校的陈堰博士教授群。1992年12月24日,学校迁至村北,并开设幼儿园部,现任校长张旭。陈堰小学旧址现存瓦房6间,石砖瓦结构,庭院式建筑,经过修缮保持原貌,院内有师生使用过的石磨、石臼、校钟、挂像和教具。
一百年筚路蓝缕,陈堰村弦歌不断,这里是明进士宋伊故里,孕育了红军将领王宣清(后任青海省电台台长)、抗美援朝老兵刚长兴、王庆歌、西藏平叛“神枪手”刚长兴等老一辈革命家。
为延续村落文脉,传承革命精神,2020年陈堰村委设立了标志牌,并陈列革命物品,以示纪念。85岁老党员王自清作为这段光荣历史的见证人,义务担任讲解员。
◤2019年6月1日,爱心助学活动
◤方城县作协到陈堰村革命纪念馆采风
革命先辈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值得我们缅怀、尊敬和学习,受到了人民日报海外网、南阳日报等媒体的报道。
革命村史和红色文化是陈堰人的骄傲,发生在中共陈堰村地下交通站的故事激励着一代代陈堰人发扬革命传统,赓续红色基因,为中华民族的崛起和复兴奋斗!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