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运营 >

下沉市场家用监控的软件服务增长实践

时间:2021-02-14 15:23|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读:对于产品经理来说,反思和总结有利于找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摸索规律,得出经验教训,用于指导下一阶段的工作。本文作者将以自己参与的一个项目为例,对下沉市场家用监控的软件服务增长进行总结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下沉市场家用监控的软件服务增长实践

一、前言&背景

之前不太理解在网上发布长篇累牍的人的心态,以为这种工作中的日常总结给自己看就好。现在渐渐发现我也有了类似的想法,一方面是为了自己能有个回望的总结,另一方面也是希望不认识的同行人以文字做观点的交流。

年初以来,公司的低价位监控产品业务再一次把关注点转到国内。转向国内意味着耗费相同工作成本进行的所有动作,相比国外的利润和客单价,都会低好几倍。可以比较一下速卖通,相同的义乌小商品在上面的价格和淘宝上的区别。这也是为什么一开始公司优先发展海外市场的原因。

作为国内务线的软件产品经理,无比荣幸地背上了增长的KPI。相信跟大家差不多,定了一堆的指标:提高收入、付费率、用户日活、客单价、订单数、开通比例。唯独没提用户体验和长期的产品路线。由于唯一的反驳方式就是离职,只能先接下这个不得不接的任务。

来说一下接手时的简单情况。

存在的坑:数据统计简陋,无付费漏斗记录、不同机型的付费情况记录。客户反馈机制简陋,没有有效疏导负面情绪,会直接上应用市场给负评。缺少精细化运营、缺少商业化,很多用户体验bug……

当然也有优势的点,用户使用粘性还不错,日活分别稳定在10%(IOT)、5%(YI) 。这个得益于产品本身基础的服务是完整的,保证了基本功能的体验。不过刻薄的看来,这个优势是客观存在的,不是主观赢得的,因为硬件产品没办法像纯互联网产品一样轻易被替换,必经是花了钱的,这是实体产品的特点,产品的替换成本高,但是也限制了产品的迭代频率(但是提醒大家和自己不要掉以轻心,就算大如车企产品垮掉也是常事儿)。

其实这个价位的实体产品是好卖的,几十块钱的价位拉低了摄像产品的门槛,也扩大了一部分之前有需求但是对价格敏感一些的用户。但是在定位在几十块的产品上再想让购买者再花相同价位的钱为增值业务付费,那就比较困难了。这相当于已经只开五菱了还想让他进行一套车子改装。所以在产品的服务定位和推广上都要有所调整,以适应这类用户。

按照目前的情况,有几个大的事情需要解决:云服务的购买路径优化,解决基础的体验问题,加入广告等商业化手段来丰富收入方式,完善客户反馈机制,进行UX的升级改造。

另外还有很多后台的需求需要完善,客户管理平台,客户分润,banner管理系统,客服系统,版本发布管理。

这次在实践中成熟的过程,主要是对数据的敏感,之前并不特别关心数据指标。没有重视数据对于公司和工作的意义。但不了解系统化的数据相当于不了解用户、产品本身,这是对于大多数公司产品经理的决策指向标。也是因为数据的反馈,发现用户的反应,发现那些决策是成功的、有效的,哪些是无效的、低价值的。经过对比测试感受到了用户群体特征的差异挺大,对于增长的要求,提出更针对不同人群的方案。

二、以时间线的维度的工作总结 1. 时间线:8月份之前

体验提升类:新增了微信登录、短信验证码登录、支持网线绑定

功能拓展类:支持了多屏观看、区域报警、4G类型设备支持(可充值,查流量)、支持热点类型设备(观看,报警,回放)

收入类功能:优化云服务的介绍内容,增加了可跳过选项

目标:

这个阶段的产品重心还是在满足厂商和用户的需求方面为重心。这里需要引出公司这块业务的运转方式。我们除了自己作为品牌方直接售卖我们自营的产品以外,也以方案商的身份进行对其他厂商提供摄像头的软硬件解决方案。厂商作为最终的销售方,可以更专心的进行销售和客户方面的需求挖掘。因此我们的很多功能类需求会来自于他们。我们支持的功能也会纳入我们的能力集,对不同的客户可以进行选配,大大降低了我们开发的重复工作量。

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我们既需要不断的满足厂商的需求,来保障大量的出货(APP的用户流量池才能不断扩充)也需要平衡不同厂商南辕北辙的需求,因为他们各自的用户都需要我们这同一个APP终端进行使用,这是平台类产品需要处理的一部分内容。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