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当前位置:主页 > 运营 >

想在市场中割得快,又想看起来帅?

时间:2020-09-29 11:14|来源:网络整理|编辑:采集侠|点击:

编辑导语:昨天,饿了么上线的新功能冲上热搜——给外卖员多5分钟/10分钟的时间;不少人在微博底下评论,大多数人对饿了么的这一做法持反对的态度,“凭什么平台的问题需要消费者来买单”;本文作者对此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我们一起来看一下。

 想在市场中割得快,又想看起来帅?

因为人物的一篇文章《外卖骑手,困在了系统里》,引发了网络上很多人的讨论。

所以9月9日凌晨,饿了么表示将上线新功能:在结算付款的时候增加一个「我愿意多等“5分钟/10分钟”的小按钮」。

全文“暖心”文案:系统是死的,人是活的……将心比心,每个努力生活的人都值得被尊重……

但是文章想要讨论和解决的是:数字经济的时代,算法究竟应该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城市的生活,外卖年轻人的出口问题,涉及更多的“人”和“商业和社会”的问题。

这些问题,饿了么给一个多等十分钟的按钮,全部跳过。

将矛盾转移给消费者,这是饿了么的狡猾:是用户希望可以快一点,所以系统的期望时间,才这么紧张;消费者愿意等、外卖小哥不用拼命、饿了么有钱可以赚。

这就是饿了么所谓的将心比心吗?

一、做了一辈子坏事,临死前做了一件好事,我们要认可他是一个好人吗?

平台和骑手双赢。

输的却是消费者,输的却是这个社会人文问题。

买单的是消费者,等待时间花出去的还是消费者,饿了么只给一个按钮,就想要让大家跳过这个问题,博一个良心平台的声响,这不妥当。

这不是饿了么的美德,不值得表扬,不值得夸奖;因为最大受益的依旧是外卖平台本身,只是转移了事情的矛盾,这不是良心。

饿了么及时做出调整应对,是一个好态度;但是这件事,现在看起来更像是平台公关,追捕舆论热点的手段。

不仅是饿了么,包括美团在内的外卖平台,应该正向面对市场本质的问题上来;而不是指标不治本,上演一场假人文关怀的秀。

原本就是系统时间太赶,外卖平台的商业模式下衍生出来的问题;平台能不能多投入时间、精力、人力,去做系统配送流程的优化?让平台和商家和消费者,三方达到一个更好的相处模式?

别的平台,没有这么做,为了争夺市场,平台们之间就默许了:把价值利益凌驾于这些人文关怀之上。

可能对于外卖平台而言,太关心人文情怀,妨碍外卖平台资本割韭菜的速度,妨碍市场份额争夺的速度了。

饿了么的公关,在凌晨发文,问大家愿不愿意等5或者10分钟;平台自己却不愿意多等一些时间,想一个好的解决方案,再出来蹭这一波热度?

「我催单外卖小哥,导致对方车祸,我是否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在这个问题下面,有律师回复:「没有责任。」

二、商业的竞争就像是一场战争,情况会激烈,甚至百姓还会流血流泪。

少赚一点就是亏损?把骑手配送时间的决定权,转交给消费者就是良心?

外卖平台愿意花心思,打造一个更好的利益分配,更为关键。

无论是美团还是饿了么,系统都为骑手设置了积分等级体系——跑的单越多,准时率越高,顾客评价越好,骑手获得的积分便会越高,积分越高,等级就越高,奖励收入也会更多。

外卖平台的骑手,为了迎合平台制造的游戏晋升机制,拿到更多的订单,赚更多的钱。冒着生命危险,和红灯做朋友和死神竞速。

“配送,成为了一种以顾客为中心的社会表演。”孙萍在调查报告中写道,她将骑手们取悦顾客、争取五星好评的行为称为「情感与情绪劳动」;在她看来,这部分的劳动常常被忽视,但它对骑手的折损和消耗,远大于体力劳动;很多骑手拿着1W多的“高薪”,承担的风险,其实已经超过自己的“高薪价值”。

“现在骑手虽然累和危险,你不做,会有大把人来做。”这是原文章中,一位外卖骑手在采访时,大概描述的实际情况。

要想要更快的把订单送到消费者手中,招聘更加多的骑手,不就可以解决了问题吗?每一个区域内,都有合适数量的骑手,这样送外卖的效率一定是更加高,但是外卖平台没有这么做。

因为人一多,月订单数量有限,骑手的薪水会被稀释掉。骑手的“高薪”现象,骑手职位的高竞争力就会被打破。

“高薪”情况一旦打破,骑手可能会没有那么多积极性,平台的支出成本会上升,收益会减低——所以利用马太效应:让拼命和时间赛跑的人,多跑几次。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