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本系列以下面这张图为主要框架(更新至版本1.1),每篇文章以一个主要问题为导向,然后根据读者的反馈以及创作过程中的问题来优化框架,如此循环。
2018年,读了100本书,似乎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当时还写了一篇文章,分享如何坚持读书。
2019年,却发现2018年是把读书的习惯养成了,但效用很低,基本没有深度思考,这些做法对于提升工作能力,产品设计能力提升很低。
2020年,觉得当时的自己就是个假学习者,享受着知识的幻觉带来的兴奋感,或许如今也是。
这让我感到很焦虑,花了时间进行了所谓的“学习”,真的有用吗?
花时间看完一篇好文章,下一步就是点击收藏,然后心满意足的离开;
花时间看完一本书,照着内容画了一个思维导图,看起来掌握了全书内容;
花时间听完一门课,认真记了笔记,以为自己又多了一项工作技能。
现实是那篇文章已经积灰、那本书也忘了讲啥,学到的技能好像也没用到。
大脑自以为增加的知识,到头来只是幻觉。所以,我开始探索,真正的学习能够带来什么?
在上一篇文章中,我们讲到学习的的本质就是联系,也就是不同的神经节点发生了联结。这是在神经科学上给出的解释。
那么,对应到我们外在的表现是什么呢?
在心理学上,学习指的是基于经验而使行为或者行为潜能发生相对一致变化的过程。
有些拗口,简单来说:学习,会使我们的行为表现出差异。
比如说:
以前不会开车,通过学习,能够开车了;
听不懂英语,通过学习,现在能够简单听懂了;
不会画原型图,通过学习,现在能够独自完成某个功能模块设计了。
以上例子都是技能类的学习,这类学习都有个明确的目标,正常情况下我们进行学习后就能达成目标,解决问题。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吗?
生活总是充满不确定性,很多时候我们无法预知未来会产生的问题。
小学时,我们记住偏旁部首、记住音标发音、记住乘法口诀……只要记住这些,考试成绩一般不会太差。
但是,到了中学、大学与社会中,单纯靠记忆产生的作用开始变小,因为出现一道跟之前一模一样的题目,概率越来越低。如果只是记忆,遇到不同的问题,就会变得手足无措。而且,记忆的容量是有限的,我们无法依靠有限的记忆量来应对无限的问题。
所以,真正的学习还有另一个作用:通过对经验(自我或者他人的经历、总结等)进行归纳,总结出相关规律,以此应对无限的情况。
比如说,如果只学了九九乘法表,我们所能应对的情况就只是九九八十一种情况,但是实际生活中应用相乘的情况有无限种。因此我们得学习乘法,知道不同数字相乘的规律是什么,这样我们才能应对所有情况。
这种方法,强调的是深度思考,加工,找出不同事物的联系,归纳规律。
前段时间很火的“中台”,很多企业把这个新概念当成拯救组织的稻草,想着靠中台可以盘活组织资源,将能力进行复用。那段时间,中台产品经理们可没少折腾。
如果你有进行认真思考,会发现中台有个核心价值:能力的复用与成长,这在传统企业也有,比如大众公司,很久之前他们就能够将整车中各个模块拿出来共享,同样的发动机,搭上不同的变速器、底盘、车模等等,就能够产出不同型号的汽车,满足不同的需求,而不是每个型号都得重新开发所有模块。
这么一想,中台这个概念其实不新,它只是过去的方法论对应着互联网公司的环境,进行了适配而已。这样子,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就不仅仅只是关注互联网,也可以试着从传统企业中寻找经验学习。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学习的两个作用:
一是行为的改变,需要注重实际应用;二是应对未知的问题,注重加工、总结。
单靠收集信息、记忆知识,而不进行加工与应用的学习模式难以帮助我们应对生活的实际问题,带来只是误以为学到了的幻觉。
所以,一个完整的学习模式应该是:获取-加工-记忆-应用。这样做,知识才能流动起来,为我所用,而不是停留在某个收藏夹积灰。
整个学习模式的内容很多,会在后面的文章中分点细讲。下面简单介绍一些原则与心得。
1. 获取:问题导向,主动获取每天打开手机,刷着网络文章学习,下单了大降价的课程。
你是否想过,是我真的需要吗?还是被需要?
在营销领域,有一个zuora销售法。
趋势:世界正在发生一个什么趋势?
危机:如果不顺应这个趋势会发生什么危机?
图景:顺应的话。能够得到什么发展
障碍:在这个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障碍
证据:你的产品为何能够解决这些障碍
举个例子,作为产品经理,势必跟程序打过交道,最近很火python小课也出现在我的朋友圈。大致广告是:
趋势:别人靠着Python提高了工作效率,
危机:你是不是还在一个字一个字敲键盘?
图景:学会了python你也能升职加薪
障碍:小白学习没人带
证据:我们拥有专业的老师、学习社群、线上课程可以帮助你。
现在只需9.9!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