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马云曾说过:“一个一流的创意,三流的执行,我宁可喜欢一个一流的执行,三流的创意。”执行真的比创意更重要吗?本文作者从四个方面对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并总结了自己的几点看法,与大家分享。
最近有一个热议的话题:“一流的创意,三流的执行 vs 三流的创意,一流的执行,领导会更认可哪种?为什么?”,原本我以为回答会很多元化,没想到看到运营派的置顶匿名留言,绝大多数人都支持三流的创意,一流的执行,主要理由总结为工作稳定,风险管理,收益最大化。
在这里我不扯什么创新创意等家国情怀,就单纯分解这个话题,谈谈我个人的想法。
一、三流的创意,一流的执行,可能会造成超一流的杀伤力创意是一种方向;
创意是一种态度;
创意是一种追求。
就拿最能够体现创意的品牌宣传来举例子,近几年我们看过的恶俗广告,难道还不够多吗?从早期的洗脑广告词,到流行的鬼畜轮播,再到近期京东滴滴的喜剧表演,频繁给奥斯卡搞笑奖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以至于我甚至担心奖项不够发。
我真的特别郁闷,作为我们打工人向往的精英汇聚一堂的大厂,为什么能够乐此不疲地不断挑战公众认知的底线?为什么各类名牌高校培养的才学双佳的高材生,能够接受如此妖艳媚俗的成品附上自己的名字?现在我明白了,因为我们都选择了三流的创意,一流的执行。
如果从结果论判定项目的价值,即便有一流的执行,但因为三流的创意造成了超一流的杀伤力,导致整个公司公关疲于奔命,领导脸面无光,品牌low到掉价,股市绿得发慌,这时候究竟是谁的错?
在这里我反思了一下自己,举的例子结果都比较负面,马后炮谁不会。存在即合理,既然大部分人选择三流的创意,一流的执行,必然有理,必然有其可取之处,必然遵循和谐稳定皆大欢喜的大概率事件。
只可惜有时候,浮于表面的不叫真相,叫自圆其说的谎言。
二、探索执行力的真相,揭开掩盖创意的遮羞布 1. 能力价值评判,是谁定义执行力?我们会纠结什么叫一流和三流的执行力,却往往忘记是谁来定义我们。
首先,创意的可行性决定了执行力的要求上限。
无论是一流还是三流的想法,能够称之为创意,至少本身就是综合了一切因素的思考结晶。火星移民,够酷够创意吧,但如果作为一次产品项目并为此提供解决方案并在有效时间内执行,同时兼顾收益利润,无异于天方夜谭,毕竟我们不是马斯克。而日常做做活动策划、品牌宣传、产品设计,对团队执行力的要求就没有像前者那么极限。
其次,实现三流的创意并不能称之为一流的执行力。
一般来说,越好的创意,通常伴随着越难的实现程度,对团队执行力的要求也越高。而当我们放弃一流的创意,选择省时省力地实现三流的创意时,我是不明白有何脸面能够称之为一流的执行力。完成任务高效,不代表任务价值有效,有时候我们只是用三流的执行力完成了三流的创意,却美曰一流,自欺欺人尔。
最后,资源错位也会导致执行力的差异变化。
你是个产品经理,但偏偏安排你做UI写代码当销售,然后说你是三流的执行力,你觉得合理吗?你今天下午才刚接到任务,排期7天,但偏偏要你3天完成,不按时完成就是三流的执行力,你觉得合理吗?你本享有合法的休息保护时间,但偏偏觉得你不“夜总会”,不996,不大小周就是三流的执行力,你觉得合理吗?
同样的反例,你本能独当一面,但总做小试牛刀的工作,却称之为一流的执行力,你觉得合理吗?
只有明确了执行力的定义标准,清楚认知自身能力价值,才能不被表象和舆论裹挟。我们以为选择了一流的执行力,其实并不一定一流。
2. 创意落地执行力不行,是谁的责任?一流的创意为什么只有三流的执行力?基本论点就是人、事、物的问题。比如说人才不配位,hold不住全场;比如说任务太难,言过其实;比如说资源匮乏,财物两空。所以结论是为了能够完成任务,确保一流的执行,只能无奈退而求其次,最后争取事半功倍。
量子力学有个经典思维实验,叫做薛定谔的猫。创意就像那只被放进盒子里的猫一样,当我们在做选择时,其实我们就面临了这种叠加状态,选择结束后产生两个平行世界,我们这个世界在抱怨三流的执行力,而可能另一个世界却在争取一流的执行力。
一流的执行力不一定一流,同样,我们认为的所谓一流的创意,也不一定一流。
因为一流的创意,不应该有叠加状态。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