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我是一位6岁的互联网人,4岁的产品经理。我的职业生涯,也并没有那么顺利,包括最近的离职,其实也并不在我的计划之内。
此次离职的整个过程大致如下:周一与部门经理沟通,周二整理简历,周三投简历,周四上午初试、下午复试,周五拿到offer。整个过程持续5天,从投简历到拿offer历时3天。今天是我的生日,时间过的真快,一转眼已经“19岁”了。面试时,我还自我调侃了一下,说自己现在刚好是“当打之年”。正好值此之际,总结一下自己3天拿到offer的经验,以及反思一下自己的职业生涯。内容如下,希望与君共勉!
一、“被迫”的离职 1. 动荡的经历近一年来在这家上市公司的工作经历,真可以用“动荡”两个字来形容了。
入职两个月,直属领导离职,我们的小团队被重新分配到其他的团队当中。在与新团队接触的三个多月时间里,我的新任领导对我爱答不理。我还以为是不欢迎我的到来,结果年底才知道,我的新任领导,也打算离职……
一年多的时间,两个部门,三个领导。面试官对我的评价也很到位:“其实这一年多一些的工作经验,按照这种情况的话,可能实际上有效的工作时间,也就是七八个月的样子。”
2. 神奇的环境给我调换的新部门,我来了以后才知道,这个部门之前是没有产品经理岗位的,还是我们的部门经理去人力资源部,新申请了这样的一个岗位。
当产品经理需要与一群开发人员共同参与产品设计,并且关键人员还是一些干了十年左右的老开发时,这种环境可想而知。
“干架”成为了日常,前段时间总结的《产品经理“干架”指南》,也是根据实际工作总结出来的。
但经历了两个事件,让我彻底放弃了抵抗~
两个事件:
在原型评审的时候,我们的一位老开发对着我的原型指点江山:在列表页跳转到详情页的标识上,用“查看详情”四个字不专业,专业的人都是用一个箭头图标!
我说自己没有接触用户的途径,不了解实际的需求。然后得到的反馈是:别人做产品也没见过用户,并且搞清楚需求,本来就是产品经理的事!
唉,既然抗争无果,我心想,要不然就老老实实地当一个执行层吧,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最起码也对得起来公司时签订的一纸契约。
于是我就把重心放在了产品经理专业能力的提升上面,而弱化了业务能力。这是一段“快乐”的时光,因为我在公司只需要完成领导安排的任务就可以了,我有了很充裕的时间,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期间,我还经常跟小伙伴调侃说:“我要是部门领导,我就把我自己这样的员工给开除了。”
结果,还真等到了这一天,周一部门领导找我约谈。总体来说,向我传达的观点大概是这个意思:没有达到部门的预期,实在是与团队融合不来,可以考虑一下换个部门或者换个工作。
虽然我也不知道这个预期到底是什么,而且我觉得问下去也没有什么意义。就像刚开始我来到部门的时候,专门咨询过我们部门设计产品有没有什么要求或标准,得到的回答是五个字:需又快又好!
部门领导那样的话都说出口了,那我该走就走吧。虽然我是正式员工,虽然我也可以选择不走,但是我知道,以后的升职加薪,基本上都与我无缘了~
3. 自我的反思无疑这是一段失败的工作经历,对于我个人以及公司都是有损失的,并且公司付出的成本会更高。现在回想一下,有几个方面可以总结一下:
(1)在工作过程中,缺少了“证明”的过程。
有很多事情,到现在我仍然认为自己是对的,比如产品设计应该从能用,到好用,再到好看。然而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团队里面,是真的没有人能够理解,并且有人跟我说:既然设计产品了,那就一步到位!
其实也不是我水平高,他们水平低,这只不过就是一个“信息差”的问题。我在产品经理这个岗位也摸爬滚打好几年了,而他们一直从事的都是开发工作。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我能够主动一些,比如从领导手里要来一个产品独立负责,并且用实际行动证明一下,“从能用,到好用,再到好看”和“一步到位”的利与弊。或许我现在处境会大不一样!
(2)越级汇报是永远的雷区。
这一点到目前为止,我依然是坚信的。虽然在此次事件中,我甚至连一个辩解或者证明的机会都没有得到~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