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读:在职场中打怪升级,其中很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与人沟通。尤其是成为了团队管理者,如何和团队成员沟通是一门学问。本文作者将从自身工作经历出发,分享了一些经验,希望对你有帮助。
不管是工作还是生活,都离不开沟通,即使不说话也可以沟通,比如领导使个眼色你就知道要做什么。
现在市面上讲“沟通”的书可以说是多如牛毛了,但是真正的好书并不多,为了准备本文,踩了不少坑。那么到底应该如何沟通?沟通有什么技巧?在进入正题之前先聊一下“读书”这件事。
很多书都是讲几个故事,就告诉你一个原则或者方法,告诉你要“理解”、“倾听”、“换位思考”等,然后进行大段的叙述,但是也没告诉你任何实质性的技巧,作者好像想起来一条补一条,没有结构化输出,给我的感觉就是写了很多正确的废话,既没有细致的分析,也没有独到的见解。这样的书一般只读目录就够了,一般10-20分钟就能浏览完全文,既浪费时间,又没什么实际价值。遇到这种泛泛而谈的书,一个领域读一本,作为入门就够了,千万不要花大量的时间在这样的书上面,不然既浪费留给好书的时间,影响你读书的兴趣,又让你停留在“知道”的舒适区,知行不一。
对我而言的“好书”应该是,能够给我带来新知,而不是大量重复别人的观点,最好能够颠覆我的认知。“好书”分为两个层次:
第一层:带来智慧,通过作者传达的思想完善我的三观,提升自我认知;
第二层:带来知识,通过作者的原则或方法指导我解决实际问题。
所以,读书是在学习作者的思想或方法论,启发自己,给自己某方面带来提升,如果一本书在这两方面对你都没有帮助,就可以扔掉了。
还有很重要的一点:理性对待畅销书。很多书之所以会成为畅销书,是因为写的没深度,所以受众比较广而已。当然并不是所有都这样,还是有很多在某领域研究几十年的专家出的书,这样的书大部分都有理有据,非常值得读。
现在正式进入“沟通”环节。想了好久没想好怎么写这一篇,不写清楚各个作者的观点好像缺了什么,只是罗列观点又感觉重复度太高,思来想去,决定用“中台思维”来写。什么意思呢,就是:把每本书里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单独写出来,最后再对所有涉及的方法中公共的部分做总结。因为确实有些书的结构和脉络写的不够结构化,读起来不容易抓住重点,所以在介绍完各本书中的主要观点后,对这些技巧进行统一,抽象成一个完整的沟通模型。
本文的前两部分(沟通模型、沟通技巧)里的标题直接用的书名,对应的都是不同书中的主要观点,后面两部分(综合沟通模型、沟通中常遇到的问题)是对前两部分的综合与总结。
一、 沟通模型这部分选取得4本书都提到了各自的模型,相似性比较高,所以写到一起,易于理解和整合。
1. 用事实说话该书提出FIRE模型:
事实(Facts):我们要注意到一些事实
解读(Interpretations):我们会对这些事实进行解读
解读过程的一个明确信号就是使用以下词汇:总是、从不、永远、不可能和经常。
反应(Reactions):根据解读结果,我们要经历情绪反应
结果(Ends):一旦经历这些情绪反应,我们期望得到想要的结果
书中示例:
事实是沟通的基础,它能确保谈话双方都处于平静、冷静和不带任何负面情绪的状态。在开口说话之前,你应该将事实与解读、反应、结果区分开来。
不幸的是,最重要的(事实)最容易被忽略,最容易引发争论的和引起变化的(意图、反应和结果)却是我们花费时间最多的地方。
事实的特点:具体、公正、客观、不带感情色彩、及时发生(不翻旧账)
2. 非暴力沟通非暴力沟通的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
1)我的观察
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如下为书中示例:
2)我的感受如何
对于我观察(看、听、回忆、想)的行为,我有什么样的感受(情感而非思想):
“我感到……(高兴、伤心、难过)”
学会区分感受和想法,当我们说“我觉得”,我们常常并不是在表达感受,而是在表达想法。
3)哪些需要(或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