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语:对于设计师来说,保持创新是一件很重要的事,好比一个武士拥有利刃才能够所向睥睨、战无不胜。那么,设计师如何才能做到不断创新呢?接下来,本文作者为我们分析和总结了设计师如何在设计范围里进行提升,希望本文能够对你有所帮助。
七夕节,一只蛤蟆火了,日进斗金,成为了红极一时的商业模式。而此时我们公司正在立项设计一个品牌形象,其中就有一只金蟾的设计。
同样的蛤蟆,为什么一只蛤蟆可以一天赚10w,而我们设计师笔下这只蛤蟆还处在方案方向的问题上呢?
我开始思考设计师如何能结合自身的专业特点,去做出更多的创新。但同时我脑海中又出现了两个问题:
创新依赖于活动运营策略方还是设计师?设计创新的跨界的边界在哪?
设计师该怎么在自己范围里做出创新来?
一、创新的边界:业务精通?略懂?我先从第一个问题来说,现在市面有很多新的理念,比如跨界、T型人才、UGD、UXD,很多人以为是要深入业务做到精通。其实这方面我在T型设计师里提过,人的精力和时间有限,我认为只需要做到略懂就可以了。
我们都知道术业有专攻,隔行如隔山,这座山是不单是知识层面的,而是多年的经验形成的直觉力。那略懂是个什么概念呢?
打个比方,我们都知道装修里面有很多坑,弯弯绕绕,防不胜防。
我的大学同学说她家装修了三套房子还是在有些地方折了,被坑了不少钱。如今,她现在对装修的一些大体的要领基本算是一个略懂的人,比如家具的板材规格,橱柜有哪些环节要注意。
但对于装修的专家来说,这不叫精通。差别在于,装修的专家能从客户体验角度,未来使用的便利、人性化角度定制化装修需求。
那这就回到了设计师对业务的边界了,我们需要做到了解业务的基本框架,基本逻辑,一些常见的问题。真正需要我们施展专业性的是从视觉体验上、结合用户需求洞察、视觉感知、心理学、易用性、一致效率上面发挥更佳的体验设计的价值。
1. 跨到什么程度?现在我所处的环境中,大部分情况下,我在沟通需求时替业务、产品思考了更多,还觉得有成就感。但是实际是,却耗费了我可以更多投入专业深度的精力。
一个真正专业度很高的公司,很少存在补位的情况。也就是说,不同部门的人在一个项目中协作,就像齿轮一样咬合,紧密凝聚一起发挥所长,在各自专业领域上拔高。
而回到我现在公司,是先把对方的坑填上,再携手一起发力。在这里,就会有些疑惑了,我们究竟要补位到什么程度呢?
我认为看公司的文化和实际情况吧,因为会牵扯很多精力时间,比如前面提到阿里那位设计师为什么困惑,是因为他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在设计创新,追求的是引领。
而我所在公司,更多精力在补坑,沟通需求,思考合作方考虑不清楚的地方。
不久前,接到产品的一个需求说评论区不好看,让UI来改,我问为什么要改?
他说某天某个领导觉得很山寨,所以他现在提过来,让UI来主推去优化。
我问了他几个问题:改完这个价值有多大?是否在核心目标方向中?这个需求主要目标是什么?想达到什么程度?
结果他回了我一句:这不是UI做体验优化去主推的吗?
我心里就开始冒火了,作为需求方一个不好看就把需求提过来了,这背后的价值,规划也都不清楚?如果每次产品需求都这么提,要产品做什么?
最后,我们在这一个沟通过程中理顺了几个方向:
找到不好看的几个方面?
对标的竞品是什么?想要达到什么程度?
评论区在公司的核心业务中,能转化业务销售,意味着他的价值。
当前对这个功能的规划是什么?是否未来有其他功能规划,我们在设计上注意功能的扩展性。
2. how到why思考转变过程设计师在接到需求时候,跨界更多是指思考的方面,跳出颜色、板式的狭窄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why),而不是怎么(how)让评论区好看?
比如:
为什么产品要直接来提这个不好看需求?
——因为老板关注。
为什么老板关注这块?
——因为评论区在整个产品的核心模块中,他能带来活跃度价值。
为什么现在体验不好呢?
——因为内容多,功能堆积没有主次,造成视觉阅读体验不佳。
这样,如果我们能够多思考一下Why,找到的答案会更有高度。
第一:问题是什么,把问题聚焦起来;第二:找到一致目标;第三:需求带来的价值;第四:权重优先程度;第五:未来规划。
总的来说,提出一个需求看似简单,以为是一句话的事,实际是需要思考更多方面。如果对方不够专业,则需要帮助合作方补坑,替他们思考。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