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欢迎访问人人都是自媒体网站
编辑导读:“人人都是产品经理”这个口号之所以广为流传,很大部分原因在于产品经理的属性,不具备强专业性和高门槛。但同时也意味着,很多产品经理在工作中属于“打杂”的地位,这不免让很多新入行的小伙伴们心灰意冷。本文作者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与你分享。
星辰大海,多美好啊!
但当所有人都热泪盈眶地渴求它时,我觉得这或许又是一场集体焦虑的病态宣泄。别忘了在不久之前,人们更喜欢讨论诗和远方,目前看来可能依旧活得苟且。表达方式的更新轮回,只能是一次又一次验证群众心理学的科学性。
焦虑,常常是因理想与现实的不对等,所导致的对未来的过度担心。细问每个人的星辰大海,有些毫无头绪,有些流于世俗,甚至有些寄托乌托邦,是公知让我们感受到星辰大海虚无缥缈的美,但只有现实才会倒逼我们不断探索美梦的合理可行性。
独立思考是一件很痛苦的事情,所以浮躁的心态更能够及时行乐。我们讨厌吃饼,却喜欢自己给自己画一张又一张完美的饼,心态有多浮躁,饼画的就有多快。工作不爽,换!对象不好,换!不喜欢,换!这种及时快感反馈得到的心灵抚慰,就像是毒药一样,一边维持着脆弱不堪的灵魂,一边残忍地把它撕扯向地狱。
我时常听到产品同行在抱怨自己的打工命运,却甘心接受自己的打杂工作,辩曰机会难寻,生活所迫,郁郁不得志。一边志向高远想改变世界,一边低声下气忍受打杂现实,一边怀才不遇感慨打工不易,总希望在未来某个时刻能够解脱苦海,正因为未来还未发生,所以喜欢活在未来,却从未吝惜当下。
又能否扪心自问,可否不爱星辰大海,偏恋细水长流?
二、打杂是产品人的必经之路,可以怀念但不必留恋产品经理的特殊性决定其打杂的必经之路。
1. 产品经理是个很务虚的岗位,它最重要的能力是表达能力无论是早期需求沟通,还是中期解决方案设计,到后期研发评审和跟进,均是想法的收集、加工和传递。接触到的角色越多,意味着表达难度越大,意图准确性尤为重要,通过语言、文档、原型、PPT等媒介均为了准确合适的表达。表达能力的延伸同时也包括了组织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等,由此串联起用户与产品,市场与研发,协调各方工作。
所以它没办法像技术、设计、财政等其他务实工种,有很明显的专业能力升级感知和成果收获,因此显得像打杂一样业余。但经历过的老产品人会懂得,目前这只是初级阶段。
2. 杂的不是事务,而是因为工作职责的不明确杂的表现一个是繁,一个是乱,杂的后果就是心累或迷茫。导致打杂的原因主要是以下两点:
个人主动求虐:一种是好奇开放的心态,希望能够接收更多的信息,学习更多的技能;一种是麻木空虚的心态,觉得心里没底,只想让更多事情填满自己。还有一种是自我掌控欲,不得不插手方方面面,寻求安全感。
技能是学不完的,事情是做不完的,东西是管不完的,但脚步却停不下来,因为心静不下来。
公司被动施压:企业成功学说用3个人做5个人的活,但至于是否发4个人的工资全凭老板良心。公司层面一定是希望员工多劳,否则整体又怎能多得。工作量多不可怕,更可怕的是一人分饰多角,造成个人岗位专业的分散,满足公司虚伪压榨的目的。
小公司人手不足,需要一人多用,大公司流程规范,个人能力需要专业到极致,所以从小到大的晋升一定需要专业能力的深度。产品工作可以没有界限,但不能没有职责划分,随意接替取代他人工作,是对分工规则的不尊重。
3. 打杂的行为只是表象,打杂的目的才是真相产品经理需要操心的事情很多,所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杂事,有时候需要站在一个更高的角度看待自己的工作。
所有表达一定要有其中心思想,正如所有行为一定有其目的性。太注重过程,却忘了其实结果正确性更加重要,所以与其纠结打杂,不如直接问自己打杂的结果是什么?是不是解决了团队的协调问题,是不是满足了个人能力的提升,是不是符合产品岗位的工作内容……
如果答案与目的不匹配,打杂就是纯粹的体力劳动,虚度光阴罢了。人不是讨厌打杂,而是讨厌漫无目的。
三、产品人打工的心态比方法更重要打工是一个中性词,但最近似乎变成了一种自嘲的潮流词。见人如果不自称一下自己是打工人,不展望一下星辰大海,仿佛就与世隔绝一般。所以一边讨厌打工,一边甘心打杂,很矛盾。
Copyright © 2018 DEDE97. 织梦97 版权所有 京ICP